原文:
仲尼居,曾子侍。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汝知之乎?”
曾子避席曰:“参不敏,何足以知之?”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复坐,吾语汝:“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大雅》云:“无念尔祖,聿修厥德。
什么是《孝经》?“孝者,事亲之名”,奉事父母双亲就是孝。“经者,常行之典”,经是我们要恒常力行的典籍。孔子说“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人应该孝顺父母的行为就像天之经、地之义一样,这是人之行。
据说,秦始皇焚书坑儒,《孝经》也在其中。当时有个叫颜芝的有心人把《孝经》藏起来,到西汉,他的儿子颜贞献出来,这是今文版《孝经》。后来,鲁恭王坏孔子旧宅,在墙壁中发现一批书,其中有古文版《孝经》。
《古文孝经》有22章、《今文孝经》有18章。除个别有增补删减外,内容上并没有多大的出入。
注解《古文孝经》最著名的是孔安国,注解《今文孝经》最有名的当时是学者郑康成。到了唐朝唐玄宗李隆基,他在看了多种注解后,亲自裁定用《今文孝经》,并亲自注解了《孝经》叫唐玄宗《御注孝经》,宋朝邢昺又给《御注孝经》注一个疏叫《孝经正义》。现在大家基本上都在参照他们二位的注疏来解释《孝经》。
《孝经》是谁写的?《孝经》就是孔子亲手所著、亲口对曾子讲述,他假立曾子为请益问答之人,讲给曾子。
孔子为什么要述作这部《孝经》?孔子曾说过:“欲观我褒贬诸侯之志,在《春秋》,崇人伦之行,在《孝经》。”看我评论天下诸侯褒善贬恶,体现我的心志在《春秋》上看,看我崇尚人伦的行为就在《孝经》。
“孝”涵盖了整个儒家的学问、整个圣贤学问。孔子讲《孝经》就是为了让我们由孝入道、成圣成贤。这是《孝经》的重要作用。
为什么是讲给曾子?邢昺《正义》上说,“以曾参之孝,先有重名”,因为曾子在七十弟子中,他的孝行最为显著。孔子假借曾子为对象用问答的方式讲述《孝经》。自称自己的字号,对学生也很尊重,称呼曾参是“子”。
《孝经》在中国历史上影响很大,历史上很多帝王都强调“以孝治天下”,一方面他们自己躬行孝道,一方面他们宣扬孝行、用孝道教化百姓,用孝来选拔人才。
在今天,《孝经》的学习更多了一个现实意义:我国已经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因此,孝道是解决我国养老问题必不可少的道德保障。
“开宗明义”就是把整部《孝经》的宗旨、根本意义充分开显、说明。
第一句“仲尼居,曾子侍。”就勾勒出一幅师生相知相守的庄严之美,里面饱含曾子对师长深深地依止和传承文化的殷重精神。
孔子以发问的形式开展教学。他问曾子:“周朝以及周以前的那些圣王,尧舜禹汤文武,他们有高到不能再高的道德,有最最重要的道理和方法,用来训导天下,可以使天下和顺,使人民和睦相处,上上下下都没有怨恨,你知道那是什么吗?”
曾子听到老师提问马上“避席”,直起身来,长跪着。说:“我不聪慧,怎么才能知道先王的至德要道呢?”孔子说“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夫子和盘托出,孝就是至德要道,孝是德的根本,一切教育从这里出生。
“复坐,吾语汝”,孔子告诉曾子说:你坐下来,我为你详细解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这句是在讲孝的始终。
“身体发肤,不敢毁伤”,我们的身体就是得之于父母的,唐玄宗《御注孝经》上说:“父母全而生之,己当全而归之,故不敢毁伤。”
“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这是孝的终点。“立”有一个最重要的内涵“志于道”,你开始有自己的信念、宗旨和行持准则,以信立、发之于外就是礼。真正做对立身行道,真正有它的实质上的德行,那人家自然不会忘掉我们。
《大雅》云:“无念尔祖,聿修厥德。”牢记你的先祖,继承并发扬他们的美德。
通过这一章的学习,对我有启发的点如下:
首先我特别感恩孔子,给后人留下【孝经】这一千古不变的伟大经典。看到孔子与曾子师弟二者之间的对话,对曾子的行为特别感动。
曾子听老师问他至德要道是什么,他做了三个反应:第一“避席”,这是他的行为,说明曾子对老师特别恭敬,老师提出问题他立马直起身来,恭敬的态度跃然纸上。接着他说“参不敏”,这是他对自己的评价,说他不聪慧,如果是我,会沉默一会儿,假装想一想再回答,不会像曾子这么干脆利素的说他不知道,曾子之所以被后人称为宗圣,是他真正做到了“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然后他又问“何足以知之”,怎么能够知道?说明了曾子对老师教诲的渴望。
在【论语】学而篇第四章,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说明了曾子是一个践行者。
在泰伯篇第三章,曾子在临终之际,对他的弟子说:“启予足!启予手!”看看我的手脚,它们都很好啊,就是他要把他这个完整的身躯,归还给父母,这个进一步说明了曾子对孝道的践行。正因为曾子是一个大孝子,所以他才得到老师的心法,才能听到老师讲解至德要道【孝经】。
从曾子的这三个一连串的反应,我明白了这就是曾子之所以为宗圣的根本所在。曾子对老师的爱敬之心和不耻下问不但让我非常感动,也让我升起了向圣人学习的信心。
二、对“德”字的理解。
《说文解字》上说“德,外得于人,内得于己。”德有两个特点:内得,是身心都得;外还能得于人,自他都得。“
在《论语》里,“德”字出现的章节多达27处:如: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子曰:“为政以德,誓如北辰居其所而星共之。”、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子曰:“德不孤,必有邻。”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等,从这些章节中,我进一步了解了德的重要性,而孝又是德的根本,想要德,必须从孝开始,“德者,得也”,你有这个德行你才能够得到,不孝,德就没有了,“德不配位,必有灾殃”。
要想得到,就要修德。要修德,厚德才能载物。对我们普通人而言,修德不一定要多大的事,很多小事都是德,比如,与人交往多推己及人、小声说话、轻声走路,这都是德。所有的德有一个根,就是孝,想要德必须从孝开始,不孝,德就没有了根,连根拔除,不爱其亲,还说爱他人这是“悖德”,是假德,是巧言令色。因此,百善孝为先。“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人伦之教的根本就在孝。所以圣人设教,首推孝悌,就是从孝心启发我们观察练习推己及人、克己复礼,进而扩展到对天下人,所有的教育从此出生,圆满了孝就是至德、是要道。
老师说孝顺的反面就是犯,“犯”就是抵触、违反,冒犯。犯是一种心理,不高兴、不耐烦的状态。想起有时我对父亲的态度就是这样,对他让我干的事不耐烦,现在反思我的行为,其实这就是不孝顺。
非常感恩老师一步步给我们讲解【孝经】,启发我们从小事做起,修德行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