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帆出东郭,沽酒问南浔”。四月,春暖花开的季节,循着古人的诗句,顺着手机导航的指引,我们一路来到了这个位于浙江省湖州市的南浔古镇。
踏入古镇景区,自是一幅小桥流水人家的江南风光。沿着河流两旁,踏着石板路,让我们一起穿过岁月的长河,深深体验南浔的悠悠往事,慢慢找寻曾经的美好。
今日的小莲庄不仅彰显了晚清时期刘镛家族当年的富甲一方,更是记载了刘家后代子孙的繁荣兴旺,倒也认证了虎父无犬子的理念。刘氏宗祠前屹立的两座御赐牌坊,还有家庙前估计有半米之高的门槛,着实距普通人家以千里之外。诺大的莲花池尚且寻不到莲的踪影,池边的紫藤不失时机地竞相斗艳起来,着实弥补了我们空见莲花池不见莲花开的失望与落寞。
出了小莲庄,就是刘镛的孙子刘承干建立的嘉业藏书楼。藏书楼共有书库52间,最盛时有藏书60万卷,共约16万册,其中不少为海内外秘籍和孤本,足见其藏书之多;刘承干不仅爱藏书,还雕版印书,此举为后人留下了更多的书籍,足见其爱书之深;我们看到的嘉业藏书楼的牌匾上的藏字更是少了左边的两点,据说是主人认为天下书多得藏也藏不完,足见其爱书成痴。
接下来要去的就是刘镛第三子刘梯青所建俗称“红房子”的刘氏梯号,也是南浔古镇中西合璧建筑的典型杰作之一。整座大宅的中部建筑展示的是中国风,南北两部建筑体现的则是西欧的建筑风格,也正是因为两幢西式建筑皆用红砖建成,故有“红房子”的称谓。这种中西方文化完美结合起来的建筑正是南浔古镇特有的韵味,也是晚清时期古老的中国逐步走向国际化的真实写照。也正因如此,南浔古镇与其他的江南古镇相比更有自己的特色与魅力。
南浔果真是经济繁荣的江南宝地,号称“江南第一宅”的张石铭旧居可见一斑。整座大宅由江南传统建筑和法国文艺复兴时期的欧式建筑组成,共有楼房244间,我们身在其中却不知身在何处。怪不得古时大户人家都得家仆成群,否则这诺大的庭院如何能打扫干净。
出了古镇景区还要再走一段路,就到了体现江南明清沿河民居群遗韵的百间楼。相传百间楼是明代礼部尚书董份为孙子即将要迎娶的新娘所陪嫁的100名婢女所建,一河两岸,共建有楼房百间,每名婢女住一间,真是有钱任性啊!如今的百间楼还没有完全被开发,大多房屋是铁将军把门,只有少数商家在沿街叫卖着。沿着骑楼式长廊缓缓前行,静静欣赏江南枕水人家特有的景色;站在小桥上随手一拍就是一副水墨画般的风景片,徜徉其中仿佛置身于画里,沉醉忘却归路。
南浔经济繁荣当然要归功于当地的特产:在伦敦首届世博会上一举夺得金质大奖的“辑里湖丝”。正是此次获奖让浔商们抓住商机,从而使“辑里湖丝”的出口贸易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并由此诞生了“四象八牛七十二金狗”这么多的豪门,也造就了中西文化交融的南浔特色。在辑里湖丝馆,我们可以了解从养蝉到织布的全过程,可以观赏用湖丝织成的龙袍,可以感受当年“湖州一城不值南浔半镇”的盛况。在丝业会馆我们可以观赏现代的丝品,也可以坐在小戏堂里听一曲评弹,让思绪任意飘荡,穿越古今,千回百转!
“百里溪流见底清,苕花苹叶雨新晴。南浔贾客舟中市,西塞人家水上耕。岸转青山红树近,湖摇碧浪白鸥明。棹歌谁唱弯弯月,仿佛吴侬子夜声。”借用一下元代诗人韩奕的诗句重现一下南浔古镇昔日的风采,今日之南浔亦保留些许当年的古韵与质朴。
民以食为天,畅游了这么久,当然要尝尝当地的特色美食,无论是绣花锦馄饨、双交面,还是葱油田螺、蒜蓉马当头,都各具特色、各有千秋。选一个靠河边的餐桌,一边品尝当地的美食,一边欣赏两岸的风景,此时此刻,此情此景。临行前又买了一些特色点心,回家后还可以再细细回味南浔的味道。
南方有古镇,只待与君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