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友“爱茶的吃货君”邀请我讨论关于写作的目的和意义的问题,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值得思考的话题。但惭愧的是,我自己也才是一个写作的初学者,实在拿不出有意义的观点来。只好从自己多年教琴的体验中,谈一点粗浅的看法,与君讨论。
我教过很多孩子弹琴,他们从很小就开始学习弹琴,他们好像是没有什么目的的,弹琴对他们而言也没有什么意义。家长应该是有目的才带孩子来学琴的,在家长心中有他们想象的目的和脑补出的弹琴的意义。一般的目的会是“成为音乐家”“为以后升学和就业‘留一手’”等等,弹琴有什么意义呢?可以“开发儿童智力”“进行素质教育”等等。这些都是家长定义的目的和意义,不是孩子自己的目的和意义,孩子自己弹琴是没有目的没有意义的。
漫长的学琴历程中,不少孩子在不同的阶段半途而废。第一个阶段是上小学,在上小学之前没有养成固定的练琴习惯,没有突破学琴最初的困难阶段的孩子,在学习和学琴同时进行时,无法协调安排,顾此失彼,一大部分孩子就会放弃学琴;第二个阶段一般是学到中等级别的时候,这时候往往学琴的进度超越了孩子智力的发展,练琴的困难在于大脑难以跟得上曲目的复杂程度,从而丧失信心,然后选择放弃,这个时候一般还会伴随着学习成绩的下降,为放弃学琴增加一些似乎无法抗拒的借口;第三个阶段一般是上初三,在紧张的升学压力下,很多孩子放弃学琴,涵盖了从弹琴很差的到弹琴很好的学生。他们因为学习压力大而放弃学琴只是一个借口,根本原因就是没有在学琴中获得不可或缺的重大意义,当弹琴可有可无时,这种毫无意义的事当然就要为更有意义的事儿让步了。
学琴到这个时候一般已经有近十年的功底了,还有很多孩子会放弃学琴,就是因为弹琴没有意义或者它的意义不如升学考试的意义重大。但是,再观察下去,那些依然没有放弃学琴的孩子,弹琴对他们而言就成了一件有意义的事情。十指如飞地演奏乐曲能带来技术上的满足感,多种类音乐作品的情感能带来丰富的情感体验,让人狂欢、让人喜悦、让人痛苦、让人迷茫,如梦如幻、如醉如痴。音乐情感的多样性体验和完成技术的成就感体验为学习弹琴赋予了意义。
我想表达的是,做一件事不是从一开始就有意义的,而是在持之以恒地做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体验和感受到了做这件事对自己具有无法割舍的重大意义。生命中不能离开它,缺少了它,不光是缺少了这件事带来的意义,简直是整个生命都失去了意义!李笑来老师说要为一件事赋予重大意义,这个赋予是主动语态,现实中有多少人能够做到主动掌握自己的内心,比如为写作赋予重大意义,然后才因为写作这个动作的意义重大从而坚持不懈的呢?我观察到的那些弹琴的孩子,他们是在长期坚持的学琴过程中,“被”赋予了重大意义,这是被动语态,最初这并不是他们的主动选择,当进阶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他们“被”音乐本身的魅力,“被”技术带来的成就感,赋予了重大的意义,这个意义不是可以描述的具体成绩,而是像呼吸一样,离开它就无法生存的重大意义!
那么目的呢?学琴的孩子小时候就没有目的,什么“要过十级”“要让老师高兴”这都不是目的,这些只是阶段性目标,目的是在获得弹琴的意义之后才能出现的东西。在三个阶段中半途而废的孩子自然没有什么目的了,只有那些坚持下来的孩子才有资格谈目的。有些孩子会选择成为一个音乐家,有些孩子会选择让弹琴成为伴随自己一生的重要伙伴。等他们再长大一些,他们会发现,弹琴也不是目的,弹琴的目的是通过弹琴进入音乐艺术这扇大门。当他们终于登堂入室,步入音乐的殿堂,他们又会发现,畅游在音乐的广阔海洋之中,在音乐的殿堂中做一个小小的门童,都是具有非凡意义的大事情。走到这一步的人,他们的目的只有一个,不要让我离开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