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时,我是个急躁的人,一直延续到如今的某些时刻。读书与思考,让我渐渐能控制得了坏情绪,我想归根结底,不是我去控制坏情绪,而是坏情绪存在的基础土壤淡薄了,我常常想,这种“釜底抽薪”的办法才是打开控制情绪之门的正解。
内心的平和是难得的,本来此时此刻我以为内心是平淡如水的,一写起文字来,也可说稍一触动,便心潮汹涌,让我颇有些失落:本来想心静平和地说几句话,却让这些碎碎念扰了心境!但我知,终归是内心定力不足,还需多加磨练、修炼。
少年时的急躁,把它归咎给青春期体内激素的分泌罢了,大概这也是种不负责任的做法。大概率的可能,是本身性格是个急躁的性子,做不到不疾不徐、坦然自若,稍不如意,便以大吼大叫(尽管不是莫名地发脾气)来“讲道理”和“发号施令”,可能有时候会有一些成效,大概有时候也沾沾自喜过,不过往事重提时,免不得对当时有些想法、做法唏嘘不已。
如今,妻子怀孕几个月了,我们会聊起肚子里的宝宝来,妻子哥哥和嫂子都夸我带孩子会有耐心,缘由是我带安宝(妻子哥哥的孩子)这么有耐心,带自己孩子肯定会更好。对此夸赞我不敢认领,而且内心深处惶恐不已,我扪心自问:我能做到不耐烦吗?我能始终如一地耐心伺候好宝宝吗?对此我是不敢打包票的,因为我想到了我的父亲。
我跟妻子说,孩子有时候就是父母的镜子,孩子的脾气秉性,莫不是父母日常生活中表现的映照。我想到我的父亲,也是一个非常喜爱孩子、疼爱孩子的人,这一点我像他,但他又是一个脾气颇为急躁而且控制情绪能力很差的人,这一点就以前的我来说,也很像他。
于是,我想这究竟是为什么呢?除了所谓遗传,更多的应该是他在我幼年时给我的耳濡目染,所以我的性格中有很多他的映照。不是在埋怨他,因为比起这些不好,他带给我更多的是好的影响。
我要感谢读书,我喜欢阅读,什么书都看,曾经想读《金瓶梅》,小时候是好奇,现在是作为一项读书计划。阅读带给我的体验,就是灵魂的洗礼。从前读书,是一种故事性、逻辑性、伦理性的感官上的体验,感受停留在大脑皮层的层面,如今读书,感受迥然不同,算是真正体会到有人讲的与作者对话、与自我对话的感觉。读一本好书,那种陶醉的获得感更为强烈,这是前所未有过的,我觉得这是一种文字流进心田的触感。
阅读一本好书,不仅让人深刻,更让人平和而充实,这种内心的满足感和获得感便是最大的幸福。
我原来喜欢打坐,也一度迷恋过导引术,曾在大学宿舍里每天晚上光明正大地练什么“灵狐拜月”式,至今像八段锦、24式简易太极拳还都会一些,也挺后悔没有坚持。导引术就是吐纳呼吸,我也未曾想过可以练出什么内功,这是一种调节身心的方法,偶尔感受的空灵之感是很让人沉醉的。眼下工作忙碌,由于各类压力的存在,内心的急躁感总是压不住的,心里的负能量越堵越多,偶尔夜深人静的时候,也会打坐,通过这种方式去排解,寻求仿佛变得很奢侈的内心的平和。我知道,这种负能量太多终究会对身体产生不好的影响,亚健康状态、心梗、慢性病甚至癌症越来越低龄化,没有健康的身体,一切都是虚幻的,所以很多时候,我都理性地跟自己说:首先保持内心的平和,其次才会得到健康的心理和身体,不要急、慢慢来!
冯唐关于压力管理的九字真言“不着急,不害怕,不要脸”,我一直奉为圭臬。真的太对了,这不就是我一直追求的内心平和的方法吗?!我把这九字真言P成桌面,把他当成我的每次压力山大时的制胜法宝。
但是,我深知:这九字真言能否用好,在于自身持续性地自我修炼,阅读、自我反省、再阅读、再自我反省,这种循环往复的过程才是坚持要做的,才是基础。
成为准爸爸以后,我经常想:我想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我能做到对自己要求的要求吗?孩子是父母的镜子,你想他(她)如何,自己首先要做到,不然他(她)也是做不到的。最好的教育是言传身教,也唯有言传身教才能实现真正的教育目的。首先,我希望孩子以后是内心平和的,这意味着他(她)有足够的安全感,足够的涵养,善良的品性,强大的内心,那么,首先我应该做到。于是,我要保持阅读,保持自我修炼,成为一个内心平和的人。
这样内心平和的人,这样内心平和的人组成的家庭,这样内心平和的人的人生,我想一定会是幸福的!
——2019.8.3晚于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