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初七这天夜晚,淅川县曲剧团到我镇演出。我携小女一同兴趣盎然地观赏了一场戏曲表演,戏曲名字叫《哑女告状》。
戏情大致是:贫苦书生陈光祖家道中落,投奔岳父掌家,不意岳父已故,嫌贫爱富的继室岳母欲将他赶走。未婚妻掌上珠闻讯,命老仆掌忠将光祖暗藏于其父生前读书处攻读,并暗中资助他进京赶考。后光祖高中榜首,派人迎娶上珠。继母贪恋富贵,鱼目混珠将貌似其姊的亲生女赛珠假冒上珠嫁出,又将上珠囚禁绣楼,并指使其与前夫所生之子呆大,纵火焚绣楼,欲烧死上珠以绝后患。上珠火中跳楼逃生摔伤双腿,幸而得到呆大救助,两人相偕赴京鸣冤。赛珠得知,将他俩骗入府中,想毒杀上珠却误杀呆大,又用针刺哑上珠,断其十指。上珠死里逃生至陈光祖处,却有口难辨。赛珠反咬一口说上珠是杀害呆大的凶手,紧要关头,在掌忠和丫环帮助下,终于冤情大白,赛珠被处极刑。剧情跌宕起伏,引人入胜,唱腔及奏乐优美动听。我观后被其魅力深深折服。特撰此文,希望我们更多人都可以对戏曲多一点兴趣和了解。
中国戏曲是一种舞台艺术,一种美学体裁,戏曲就是运用音乐化和动作舞蹈化的形式,将其演示出来。中国戏曲的唱腔种类很多,有复杂也有较为简单的,是中华非物质文化的一部分。也是值得我们耐心感受,并去认真学习和了解的中华瑰宝。千百年来,戏曲艺术作为一种传统文化的形式,许多元素正渗透并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悠扬婉转的坠子、胡琴、琵琶、笛子;铿锵有力的锣鼓、梆子、快板;叩击坐打的传统乐器,加上现代化的电子乐队。戏演到高潮处,百音齐奏,让人听起来,象刀枪剑戟碰撞,带甲骑兵突然冲出,飒飒作响,腾空而起;时而象狂风怒号,苦雨泣诉;时而象鸟鹊悲鸣,虎啸猿啼,群兽惊骇,使人陡然而生家国之恨。有时伴奏的乐声戛然而止,“此时无声胜有声”,给人的心中留下悬念和联想。戏曲因这种诸多因素而产生了无穷的魅力,“倾倒了爷孙几代”。加上演员们“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真功夫展现,那抑扬顿挫,入耳动心,唱绝四座、余音绕梁的说唱功夫。把观众融入到了“聚散离合、悲喜忧愁、酸甜苦辣、阴晴圆缺”的有声有色的历史中。无论是喜欢戏曲的老年人,还是酷爱流行音乐的年轻人,都在不经意间哼起了“说唱脸谱”,戏歌做为最接近戏曲的桥梁,也在逐步地被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所喜爱。戏曲因为富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所以容易成为经典,而经久不衰,我认为这也是戏曲的魅力所在。
“一戏一别离,一生一悲喜。”戏曲的魅力就是这样:一方小小的天地,一座并不宽阔的戏台,演绎着或悲壮、或凄美、或至情的故事,仿佛悲欢离合人生的浓缩,又像是人生的袖珍舞台。台上是公子和小姐的风流韵事,是英雄们惺惺相惜的壮土断腕;下面是密密麻的人群,是人头攒动的喧哗,台下叫好的声音不绝于耳。伴随着戏剧的表演,那些似水流年里淡化了的人烟、荒芜了的阁楼,以及流沙般握不住的时光, 仿佛都同化为一缕曙光,在观众心中久久荡漾,唱响在人生记忆的长河中。
戏剧的角色包含小生、旦角、花脸、末角、丑角等五个行当,每个行当均有自成体系的动法程序,尤其以文生,小丑、旦角的表演最具特色。优秀的旦角,启朱唇,发皓齿,歌喉遽发,字字清脆,声声宛转,如新莺出谷,乳燕归巢,或缓或急,忽高忽低;入耳有说不出来的妙境:五脏六腑里,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伏贴;三万六千个毛孔,像吃了人参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转腔换调之处,百变不穷,使人觉一切歌曲腔调俱出其下,以为观止矣。《哑女告状》中结尾部分,“掌上珠”对其怀有蛇蝎心肠的妹妹声泪俱下的控诉那一段唱词,就体现了这种功夫和魅力。
不同的人物艺术和饱满的人物性格,都彰显出对人的个性和主体精神的高扬,对自由的渴望,以及对理想和自我实现的执着,为了更好地塑造人物形象,戏曲人物形象脸谱化,程式化,矛盾冲突异常激烈。这也正是戏曲无穷的魅力,使无论男女老幼的观众都深深地痴迷于其中,无论是农村的田间地头、还是城镇的大小剧场,再如央视大型联欢会,都有经典的戏曲节目表演。
我童年时,物质文化生活贫乏,没有像现在这样,有发达的网络、电视等。观赏村剧团唱戏或是每隔一段时间看一场电影,便成了难得的享受。记得最早村戏里有几部戏《卷席筒》、《顶灯》、《墙头记》、《秦香莲》、《小姑贤》、《赵氏孤儿》、《三子争父》等都十分难忘。而且记着了几个戏子的名字:王五斤,付吉娃,王汉勤,朱彩霞,朱嫦娥等等,这就是早期的“追星”罢。
古人形容歌声的好处,有那‘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话。孔子在齐国,闻韶乐,“三月不知肉味”。而戏曲的魅力留给我的童年记忆,却是犹有过之而无不及的。
我们每一个华夏子孙,都有责任出一份力使中华民族的戏曲得以传承。我认为,如果在学校普及性开设一门戏曲功课,定能使孩子们接受国粹文化教育,而自觉抵制那些有害身心的靡靡之音,也许是最有效的。
滚滚红尘中,参与各种打拼的人群们,亦请收敛一下你们那浮躁的心境,欣赏倾听一下中国的传统戏曲。希望这充满正能量、博大精深的戏曲艺术,能荡涤和净化那种追名逐利的狂躁心灵。
2019年5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