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传统媒体哀鸿遍野的时代。
几乎每天都能看到铺天盖地的消息,这个报社的主编离职啦,那个报社的主编跳槽啦,哎呀连社长都跑啦,还在做传统媒体的亲们赶紧醒悟吧,你们完蛋啦哈哈哈哈……而另一边,几乎所有人都在谈论着这个网站今年又赚了多少亿,那个网站也上市了,快看还有冲出亚洲走向世界的,真给中国人长脸啊……就好像这些新媒体真的已经彻底击垮了以前的传播媒介成为了这个新时代的主宰,说得你不得不信。不信?你这个老顽固等着和你的报社一起完蛋吧。
于是,趁着市场还没被瓜分完毕,大家赶紧来抢啊。只要是有个媒体名号的,不建个网站,不开个微信,不发条微博,你还好意思说你是媒体?当然这里面有做得很出色的,但是大部分……呵呵。
据说这些报社每年还会搞网站评比,跟真的一样。
笔者曾经所在的城市是一个“不上线”的小城市,有头有脸的媒体不过四五家,个个也都在新媒体平台上搞得“风生水起”。有一次因为一些其他的缘由突然想到这些媒体的网站宣传语似乎有一种内在的联系,于是我一个个打开主页:
某市新闻门户第一站;
某市唯一新闻综合门户网站;
某市第一新闻门户;
某市新闻网上第一站;
某市第一新闻视听综合门户网站;
某市最具活力的网络社区;
某市市委市政府重点新闻信息发布平台。
我不是要看他们的笑话,而是这里面真的有一些联系,很明显地可以看到,上述的大多数网站都是奔着同一个目标去的——地区门户。
虽然我不看好这个策略,但是也无可厚非,因为门户网站看起来是最赚钱的一种,或者说是赚钱相对最简单的一种。好吧,界面乱点就乱点,内容抄点就抄点,反正我也知道你们又不是真的想搞什么新媒体,多个渠道吸金而已。
真正令我不解的是,这些网站大多数都带了一个论坛。
本来门户网站就是网站中最乱的一种,还嫌不够热闹?
而且据了解,这些论坛虽然一个个都是半死不活的样子,但是实际上却是下了一定功夫去维护的,甚至有的网站组织了专门的团队。
我绝不是要否定他们的工作成绩,没有他们,这些论坛肯定就是一潭根本不被人所知的死水,但是正因为这样,才让人觉得更加惋惜。
因为他们在做一件注定徒劳无功的事情。
从现在的状况来看,我根本找不到公共论坛(BBS)这种曾经盛极一时的信息交互场所进一步发展的空间。
我们都知道做网站是一件非常艰苦的事情,尤其是在搭建平台的时期。只有平台搭建起来了,才谈得上盈利,才谈得上效益,才谈得上其他任何事情,换句话说,搭建平台是一切的起点,在这个目标没有达成之前,一切都应该是为此服务的。
当然这里说的“平台”不是指技术上的网络架构,而是一个有一定关注度和凝聚力的信息发布或者交互的场所,换句话说就是先要吸引人关注。
人们的关注来自于哪里呢?
当然是内容。年纪稍大一些的人应该都还记得天涯论坛、百度贴吧、铁血论坛、豆瓣小组、西祠胡同等等这些著名论坛鼎盛的时期,准确地说是鼎盛前夕,大家最关心的是今天哪位大牛(大大/菊苣)又发了新帖,浏览量最多的也是这些“干货”,有他们在,加精或置顶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是大家都在很认真地写原创帖,很认真地表达感受,很认真地维护这种氛围。
正是这些高质量的内容或者说高质量用户吸引集聚了大量的访问量和注册用户。
然后人多了,内容却没有更丰富。因为能创造高质量内容的用户永远是少数。这时候休闲区开始火爆起来,在升级制度的刺激下,大家开始大量地灌水,同时由于聚众性的作用,越来越多的用户涌入,也带来了越来越严重的灌水现象。当然,有一些论坛会即使采取措施禁止灌水,强迫所有发言者参与讨论,但是却令人料想不到地引起了最初的高质量用户和一部分新人的矛盾。
为什么会有矛盾?
当你劳心劳力地写出一篇文章,却在下面发现一群毫无道理的纠缠,忍住的就忍住了,忍不住的就开始讲道理,当发现对方根本不讲道理的时候,怎么办,对骂么?有,但是也有人选择了离开。
当然这不是主要原因,大多数人都会留下来的。留下来看着以前大家认真讨论问题的地方慢慢被这些话题占据——
万能的XXX,我求助个问题;
XXX就是这么个地方,谁都别装逼;
大家来评选XXX最有影响力的一百万个ID;
是中国人就顶;
要玩转XXX,你必须知道的;
上了XXX,再也不用上黄网。
一开始偶尔有个几条,谁也没当事,但是渐渐地,这些内容占据了主要的页面。
这就太令人不爽了。
删?
删就行了的话,那也太简单了。你这是侵犯他们的权利啊,你以为他们不会生气么?
凭什么删我的帖;
你们这群精英主义的上流狗联合起来欺负我;
运营人员是傻逼就知道维护大牛;
心情不好继续找个人骂骂。
一个两个倒还好说,但是你以为这样的话不会得到响应么?
于是越来越多的人发现这个地方已经变了,越来越多的高质量用户选择离开,甚至包括最初的创建者。到这个时候,这个地方能够吸引人的就只有人群的聚众性而已了,因为人多,所以人更多。偶尔也会产生一些群体性事件壮壮声势,比如著名的“六九圣战”,比如“天诛八尺,还我公兔”。但是这样的方式注定不是长久之计,渐渐的,觉得无趣的人越来越多,发言的人越来越少,论坛里除了水还是水,越来越多的人离开寻找下一个聚集地,这里慢慢别人遗忘。
当然一个论坛的没落还会有其他多种因素,比如融资能力,比如政府管控,比如运营策略等等,但是对于用户来说,“体验”永远是最重要的,这一群人当初为什么会聚在一起?当最初的目标和力量开始稀释和流失,就注定了最后的结局。
一个论坛的兴衰过程简化来看大体是——
论坛创始–吸引第一批高质量用户–吸引第二批高质量用户–形成小圈子–吸引大量注册用户–吸引大量游客–小圈子和新入用户产生矛盾–高质量用户离开–注册用户维持–注册用户离开–游客离开–论坛关闭
在经济学中,这样的现象被命名为“格雷欣法则”,也就是大家熟知的“劣币驱逐良币”。从用户的眼光来看,那些曾经辉煌的网络社区,天涯、猫扑、贴吧、虎扑、豆瓣……没有一个能逃得过这个法则,甚至于现在如日中天的知乎也被认为正在一步步滑向这个深渊。
当然也不是说只能等死。为了生存下去,一些论坛积极主动地寻找出路,目前能够有效遏制这种下滑趋势的方法有两种。
一种是改变平台的主要功能,相当一部分论坛现在已经丧失了有交流意愿的用户,但是浏览量和访问量依旧居高不下,他们的策略是提供下载资源,用资源换流量。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国外的影视资源和翻译字幕是稀缺产品,掌握了高质量的片源和字幕就掌握了流量。但是目前国家的政策的形势对这一类网站的前景蒙上了一层阴影,因为大部分此类论坛所获取的资源都没有受到正版授权,严格地说是非法的,一旦监管力度加大,除非投入巨资购买资源,否则只能转入地下。
另一种是切断用户集聚链条。当吸引一部分高质量用户,形成了一个相对固定的小圈子之后,通过邀请码、注册考核等方式限制甚至拒绝新用户进入,内部产生的内容通过专业网站或者电子杂志等形式向外输出,这样也可以获取利润。
除此以外,尚未发现第三种方法,如有知晓请告知。
但是这两个方法显然都无法适用于公共论坛,那种敞开门大家一起玩的岁月只怕是一去不复返了。
开头提到的那些挂靠在“门户网站”上的论坛现在靠什么在支撑呢?
有奖活动、申诉渠道和依靠组织。
有奖活动大家都见过,参加活动做一些事情,然后拍照回帖可获现金或实物奖励,这种办法对于尚有一定人气的论坛可以维持一段时间,这也要看奖品的丰厚程度和论坛本身积累的口碑。奖品从哪来也是个问题,大部分论坛本身并没有实力提供足够吸引人的奖品,只能寻求合作企业,但是企业愿不愿意和你合作,就看你还剩下多少活跃用户了。而且别忘了,这些活跃用户并不是那么好维持的,如果你这里没有意思,他们为什么不转移阵地呢?
所以想留住他们,必然需要有他们感兴趣的话题,或者更直接的——制造刚需。大家都知道现在政府对于网络建设口号喊得震天响,而大部分和群众关系密切的部门的网站实际的成效大家也都很容易去了解到,基本上所有政务网站都是小心翼翼地把这几张网页作为单向展现自己成绩的平台,但是群众是需要有一定出声渠道的。我曾经熟悉的一个官方媒体旗下的论坛就利用了这种交流的不便利,当“负能量”积攒到一定的程度,就会有政府公职人员出面跟帖或开贴解释。我不知道这是网站联系的还是部门自发的,但这样也确实保证了论坛访问量的稳定。
至于依靠组织是说通过和一些公益组织合作,举办一些公益活动,有些时候这些组织会主动拉拢游客进来,但是更多的时候只不过是自己一小帮人自娱自乐而已。
能做到这些,已经很值得赞扬了,但是很显然,这几种方法都各有局限。为什么这些新创办的论坛甚至都没经历过兴盛期就开始长草了呢?因为他们一开始就没有吸引到高质量用户,没有高质量的内容,当然就无法吸引更多用户加入,不仅没办法产生聚众性,甚至产生相反的效应——因为人少所以人更少。
高质量用户从哪里来?
一般来讲,吸引高质量用户的因素有两个:人脉和高质量体验。
能创办网站的人一般不会低端到哪里去,他的朋友圈在初创的时期会起到重要作用,一些朋友为了捧场来到这里踩一踩,或者反正需要一个写字的地方,既然朋友办了一个,干嘛不用这个呢?这里面有一些发挥了重要作用的朋友还会进入管理层,甚至入股分得红利。
也可以通过嘴炮说服相关行业的大牛入局,但是除非你的论坛填补了某项空白,否则我觉得很难,尤其是现在这个时代。
当然最关键的还是能够产生高质量的体验,如果没有这个,大牛们根本不会留在这里。这种体验包含两个因素,高舒适度的界面和高质量的内容。
首先这个地方需要看起来很舒服,用起来很方便,就像房子一样,谁会花钱买罪受?另一个就是这里有并且能够继续产生吸引人的内容,如果无法满足获取高质量的信息或者无法产生高质量的交流,都是留不住这些人的。
好矫情啊。
没错,但这也正是他们的价值。
那如何满足上面两项呢?
投资。
花钱请好的设计师设计页面和功能,花钱请好的写手创作吸引人的文章,至少如果有人能做到这两点,可以得到现实的回报,这不过分吧……
什么!老子办网站就是为了赚钱,你他吗还让我往里贴钱?我哪有钱,你看看我哪有钱,我擦你有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