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注更少,而非更多:关注更多而不是更少可能是不少人的通病。我观察过不少坐堂中医的简介,很多都是强调自己啥病都能治,希望不漏掉一个潜在的病人。可是,如果你对这个医生不熟悉的话,这种自我介绍并不能吸引人,反而有“样样精通,样样稀松”的感觉。而能强调自己的治疗专长的医生,反而令人印象深刻。比如有个医生说自己专治失眠;还有专治心律失常的,还有的医生虽然是内科医生,介绍时却说自己主要看儿科病。也就是说,他们的卖点在专,而不是全。虽然说,好的中医是不分科的,但如果你还没有成为名医大家,宣传时有些侧重点还是有好处的。
从我自己来说,我现在同时从事两份工作:学校图书馆的工作和医生工作。前者是主业,后者是兼职。但虽然时间的推移,我发现自己越来越喜欢医生的工作,而不是图书馆工作。于是就有个问题:我是继续现在的兼职状态,还是彻底辞掉学校工作,专心做医生?如果继续兼职,相当于我在同时追两只兔子,最终喜欢的工作也达不到自己想要的水平、收入和状态;如果辞掉原先的工作,我就可以专心做好医生,一开始可能有不小的收入落差,但相信未来会越来越好。哪个选择更优,就一目了然了。
2.关注不变,而非变化:虽然说,世界上唯一不变的是变化,但我们还是能看出变化中不变的东西。比如,满足客户的需求,就是商业中永恒的东西。老子说,智者察同,愚者察异。“把事业建立在不变的基础上,而非潮流,才能具备更长久的竞争力。”在未来10年内,我觉得人们对治病和保持健康的需求,只会更多,不会更少。虽然说,人工智能在诊断和开药方面,可能比人类医生做得更好,可作为患者,还是更希望找人类医生看病,因为有情感的需求。而越来越发达的人工智能可以很大地提高医生诊断、治病的能力,以及学习和思考能力,这对病人也是福音。
3.关注技能,而非装备:拿吉他来举例子。我弹吉他时,有一段时间总追求弹更多的曲子。结果,有时想给别人表演一下,却发现没有几首能拿得出手的。这是因为,我没有下功夫,把每一个不够熟练的小节反复打磨去弹熟练,所以技能也没有明显提高。
看病也是一样,曾经很热衷于发现很多病的特效方,抄下来实践后发现很多都不好用,让我很茫然。但是反问一下自己,基础的知识,常用方你又很清楚吗,掌握了多少呢?许岑在他的课里把知识分为两种,一种是结构化知识,一种是较分散的知识。结构化知识需要我们从基础知识入手,逐步搭建,为的是以后能创新。所以,为了掌握结构化知识,不能只想抄近路,而要老老实实地增进自己的技能和知识。如果有好的反馈,就看做是意外之喜,或者是对耐心成长的奖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