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余涞
我很早就开始记事,大概很小的时候,父母就外出谋生去了。听乡亲们说,父母在长江上开船。于是我跟着爷爷一起生活。那时候,家里很穷,爷爷也只能出去拾荒,我就坐在他的自行车上,有时候会从别人手来收来很多的小书,因为认的字太有限,我就挑着看。后来上小学遇到一位语文老师,他很胖也很幽默。他最喜欢的就是让学生对着课本的图,然后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图片的内容。
为了表现自己我就提前找资料、学语气、排句子。因为这种训练习惯,我后来拿了“故事大王”一等奖,主持过一次儿童节。遗憾的是,我小学没有拿过一次三好学生,因为我不爱学习。
小学快毕业的时候,父母从外地回到村里。我还记得有一年冬天,快过年了,母亲用自行车拖车两桶鱼到村里卖,我就跟在后面。两个人,在雪地留下了一排深浅不一的脚印。鱼卖完了,母亲领我到村支书家里,后来不知道因为什么事,母亲就与他们争吵起来,并且挨了几个耳光,母亲气不过就与他们扭打在一起,赤着脚在冰天雪地,我就只能在旁边哭,央求他们别打我母亲。可就在那时候,没有一个人上来帮的,他们只认真的当着看客。后来,母亲走到一个小桥,气的要跳河,看了看我终于没有忍心。后来我只记得母亲说了这句话:“你千万记住要好好学习,争点气,没文化,只能被欺负。”第二年我上初一,拿了人生的第一张“三好学生”奖状。
那件事以后,不知道为什么我就开始懂事,也开始懂得贫困和富有之间的差别。所以每天凌晨4、5点,我就一个人拿着书偷偷跑到灶台边去读书。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是可以倒背如流的:“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其实那时候,我也不理解读书的意义,但我知道我要拼命,仿佛读书好了就可以保护我的母亲,就可以不用让他受人欺凌。
高考前的三个月,父亲的腿被煤气罐炸伤了,命保住了,腿上留下4个螺丝钉。高考前一天,因为我身体太虚弱,直接就倒在了去学校的路上。父亲不知道从哪里得到的消息,就从家乡赶来守着我,夜幕来临时,我醒来看着身边的父亲,轻轻告诉他,我想回家。父亲就带着我在学校旁找了个旅馆。那时候,他的腿仍在恢复中,还有血迹沿着伤口流出,所以前半夜,只听着他在呻吟,我睡不着,只能忍着不出声。后半夜父亲实在太疼了,就一个人起来,怕影响我,他就在门口坐了半夜,也被蚊子叮咬了半夜。我迷迷糊糊睡着后,没多久就听到父亲喊我起来,早饭不知道什么时候买好放在床头柜了。我对父亲说,你回去吧,学校统一安排了大巴车。他没同意,也没拒绝,就让我吃早饭,其他不要管。后来,我上了大巴车,呆呆的看着窗外,突然在人行道,看到父亲骑着自行车在人群中穿梭。大巴车开的飞快,他也用尽全身力气追赶。希望能在我到达考场的时候陪着我,给我一点力量。那时,我再也没能忍住眼泪,因为我看到他的腿在流血。。。
后来,我上了大学。总算勉强完成了任务。但是母亲被打,父亲骑车追赶大巴车的场景始终在我脑海浮现。我始终觉得很对不起他们。但是后来他们告诉我,爸妈不识字,只能把希望寄托在你身上。我原本以为我拼命努力是为了替母亲夺回失去的尊严,让父亲得到安慰。后来我才知道,其实他们都是希望我过的比他们好罢了,原来我以为我很懂得却一点都不懂。
这篇文章,写完已是深夜,和高考前的那个夜晚一样,只是那个骑车追赶我的父亲不在身边了。母亲的头发也已花白。我突然想起朱自清《背影》里面的一段话:“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