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一步登天的事情从来不存在,任何事情也并不会像自我催眠似的车到山前必有路,船到桥头自然直。所谓的“捷径”是有心人的一步一个脚印。
这些天一直在写论文,颇有感触。其实我们知道毕业论文是一定要写的,而且学院下达写毕业论文的通知不是这一两天的事,可是我依然能够把自己逼到只剩下十几天的时间,其实也不是我故意这么做的,只是虽然好不容易选好题目,定好提纲,但该怎么写正文仍然困扰着我。因为即使偶尔翻阅了几本书,真让我说一些自己的想法,自己的理解,又实在是为难我了。这倒也不是说学院为难我,而是我自己为难自己。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我发现自己在看论文的时候太佩服那些论文作者了,她们可以将自己对作品的理解用简单有力的语言说的令人心服口服。不得不承认,从他们的论文中,我受到了很多启发,再次翻阅作品的时候,又有很多不一样的理解。我想他们不仅仅是因为翻阅了几本书就可以说的如此有道理,而是他们在反复阅读,反复思考中研究出来的。我想我现在缺乏的就是踏踏实实的阅读,踏踏实实的思考,这也许早在我小时候就已经埋下了根,只是现在它已经长成了大树,虽然可以为我遮风挡雨,但同时也让我看不到明媚的阳光。
小时候上语文课,老师会要求我们写日记,我们每篇的开头都会写到“今天,我去了哪里哪里,做了哪些哪些事,最后怎样怎样。”。我们不用思考,就好像是在记录生活,流水账式的日记,就像是我们看似平淡无味的生活。
初中的时候,我们学会了一些写景,写事,写人的技巧,便开始简单的造一些拙劣的句子拼凑成一篇自我感觉良好的作文。
到了高中,我们学会了怎样写议论文,学会了三段论,五段论,开头结尾万能句子,并列论证,递进论证,正反论证……记住了一个又一个名人的事例,“巧妙熟练”的把一个人的事例用在多个话题上,我们自以为自己目光犀利,见解独特,自以为我们掌握了举一反三的方法,打遍天下无敌手。我们用技巧应对一次又一次的作文课,一次又一次的考试,可是,这也渐渐使我们变得机械,不假思索,照搬模式。模式化让我们懒与思索,思维僵化。
大学之后,我们迫于专业要求,开始练笔,可是很多时候依然是为了完成任务而完成任务。以至于每次老师让交课程论文的时候我们还都是东拼西凑,稍加修改,得到感觉还可以的分数,便洋洋得意。
可是,当开始写毕业论文的时候我们才真正开始捉急。也才豁然明白文章没有固定模式。文章应该是我们自然而然流露出来的情感凝聚起来的,应该是有富有自己独特见解的,能引起他人感悟的,有生命的,有灵魂的。
可是,即使当我们用了十多年的时间深刻领悟到这些的时候,我们会发现自己好像即使有千言万语也会像是哽咽了一样说不出来,更无从下笔。也就不用说自己是否有独特的思考了。可悲呀,可悲!毕竟思维的培养和文笔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就能练就的,自我安慰的话就不要再说,让惰性一扫而光,该为自己储备知识的时候,不要吝啬,别让自己在用到的时候措手不及。
小的时候我们可以为了完成写日记的任务,记录生活。大一点我们学会了一些写作技巧,开始自我满足。而渐渐我们发现想写感悟,发表想法的时候,脑子空空如也,肚子亦空空如也。
人生不也就是如此吗?人生就像一篇文章,要写就精彩,就永远不要试图走捷径。空有想法,没有实践;没有储备,空想索取,下笔如何有神?只有脚踏实地,才能走向“捷径”,仰望属于你的一片星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