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夏天的电影真的是很好看,在《银河补习班》下映前,赶紧和闺蜜约了这部电影。
这是一个讲述梦想的故事,一个爸爸如何让自己的孩子找到自己的梦想,并将梦想实现。
看过电影的朋友都会记得贯穿全剧的一句话,人生就像射箭,梦想就是箭靶子,如果连箭靶子都找不到,每天的拉弓又有何意义。
作为新晋妈妈在看《银河补习班》时,收获颇多,父母和孩子的角色,都是一堂大爱的课程。
清华北大只是一个过程不是目的
剧中马皓文问儿子,你的梦想是什么。儿子的回答是清华北大,妈妈说的,考不上清华北大就只能在楼下卖煎饼。
马皓文告诉儿子,清华北大只是一个过程,而不是目的。
看到这里,真的觉得马皓文是一个很棒的父亲。这一句话点醒了多少人,为什么现在那么多的人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不知道自己擅长什么,对自己的人生迷茫无措,这就是问题所在。
很多家长将上名校、出国,看作是孩子最好的出路,将这些观念灌输给孩子,很多孩子顺利走完了这些路,也有好工作,可是依旧觉得人生哪里不对头,有些孩子没有顺利走完父母安排的路,失落和指责让他们的人生更加偏离了轨道。
把过程当目的,当你到达“目的地”的时候,自然不知道该去往何处。
当马皓文问儿子上了清华北大,然后呢?儿子也不知道该如何回答了。
同样的问题可以问问自己,也可以问问孩子,然后呢?
你的脑子要一直想,就可以干这个地球上所有的事情
想要回答上面的问题,我们就要继续看马皓文是如何引导儿子的。
马飞小时候因为跳操动作的不一致,就被老师说“缺根弦”,从此这三个字变成了马飞的外号。
上中学后,因为学习成绩差,老师就说他笨,长时间下来,他的妈妈相信了老师说的,马飞是个不聪明的孩子。
马飞也相信了自己不聪明,可马皓文对他说,不要别人说什么就信什么。马皓文不但告诉马飞他是个天才,还对儿子说了一句很关键的话,我只在乎你有没有一直想。
“一直想”被马皓文刻在家中,被马飞写在宿舍床头,不断的提醒自己。
“一直想”想三个字非常重要,想就是在思考,一直去思考,那么就会想的更深,不是肤浅的知识,而是深度的知识体系。
这是破除迷茫的关键之一。
剧中让人泪目的一幕,是马皓文坚持寻找在洪水中和自己失散的儿子,是父子间的心灵感应,让马皓文对着洪水高声教马文该如何脱险,就是利用身边的工具自救成功。
马皓文一直在引导孩子独立思考,在将儿子领回家的第一天,他告诉儿子可以休息了,儿子问他自己可不可以不睡觉,马皓文告诉儿子,你的事不用问我,于是儿子自己拿起了书本开始看书。
马皓文教会了儿子独立思考的能力,不但让马飞两次自救成功,在教导主任求他放弃考飞行员的时候,也坚定不移的选择自己喜欢的事情。
这是破除迷茫的关键之二。
深度思考和独立思考,是每个人都必须具备的能力。
马飞在具备两个能力后,快速找到自己的梦想,并为了实现梦想,坚定不移的走着每一步。
爸爸,像你一样,永不认输
剧情转折点之一,马皓文被小混混打后,又被发现偷住在原来的房子里,面对前来指责的前工友,马皓文发火了,这是马飞第一次见爸爸发那么大的火,马皓文默默的说,永不认输。
这句话也激励了马飞,在纸上写下,“爸爸,像你一样,永不认输。”
爸爸无疑是对马飞影响最深的人,这种影响来自马皓文本身的行为。
马皓文用行动告诉了马飞,知识就是财富,仅三分钟,一个简单物理知识,马皓文赚了800块。
带马飞亲近大自然,让他明白书里的知识和眼前看到的景色有什么关联。
为了看航展,不惜带马飞出逃,为了马飞的梦想保驾护航,就算是面对期末考,马皓文也能清晰的看到期末考和梦想哪个都分量更重。
马皓文让马飞知道了,知识的重要,明白了梦想的珍贵。
如果父母对孩子的梦想都不给予支持,孩子才开始喜欢,就打击泼冷水,甚至都不了解就觉得没前途,放弃了梦想的孩子,怎会不迷茫?
或者只会用嘴说,而没有用行动去带动孩子,没做到言传身教,又如何让孩子真的明白?
什么是标准答案?
“前十的脸长什么样?”
“什么是标准答案?”
“人生不只ABCD,要想到XYZ。”
这是马皓文的几句经典提问,问的对方哑口无言,马皓文问教导主任,“美的标准答案是什么?”
在大环境下很多孩子被框在了一个“标准答案”里,可是人生的标准答案是什么?这个问题又有谁可以解答?
就像马皓文所说,在人生遇到问题的时候,不会自动跳出ABCD四个选项给你选择,而是需要自己去寻找答案,而且不只是想到ABCD,还需要到XYZ。不要用标准答案去框住孩子,标准答案仅限于作业,不要带入人生。
生活在“标准答案”下的孩子,少了创造力,少了想象力,这些都是对孩子来说至关重要的能力,许多父母已经少了这两个能力,不能再让自己的孩子缺失了这与生俱来的能力。
我们是父母也是儿女,做了父母后又学着做儿女,和孩子一起成长的时候,也在学习和完善自己,自己有时候迷茫了,看看孩子,但是不要做让孩子迷茫的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