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自己的钱,我很坦然,既不觉得太少,也觉得不需要太高。面对别人的钱,我并不大方,不敢正视,怕长针眼。
我高中是在一家私立学校读的。但我们家并不十分有钱,而是一般。我的成绩优秀,读的是公费(减免)。既然是私立学校,就有很多富家子弟。我一般不敢跟他们谈论家里是做什么的。要么是开厂,要么是医生,公务员。这让我不好意思说我们家就是普普通通的生意人。说出来太没面子了。不敢,其实不是很准确。我仗着成绩好的身份,有几分孤傲,是不屑与他们谈论家世。毕竟,在那里成绩是最高的衡量标准。如今出社会后,我很后悔对待有钱人的态度。我失去的可是一堆土豪朋友。
我的金钱观并不成熟,即使出了社会,面对比你有钱,或是有势的人,我并不知道如何相处。一味的漠视对方的优点是不对的。我的金钱观来自于两个人的影响,一个是小时候带过我的奶奶,一个是陪我长大的妈妈。由于上学的老师没有教过我金钱观,我并没有第三条渠道来源。
我的奶奶是一个十分节俭的人。爷爷奶奶的生活可以说几乎是自给自足,会种菜种瓜,还养鸭养猪养鱼养牛。在19世纪60年代,爷爷奶奶的家,因勤劳,算得上富足。关于吃,基本就是一天三餐一样,多菜少肉。这种情况在60年代算正常。如今21世纪20年代,仍保持着这样的饮食习惯。关于穿的,除非衣服破洞不能穿,不然绝不会买新的;会把好的衣服留着重要的日子穿,一年也就穿那么几回,因此衣服就年年新。关于住,在我六岁记事起,他们就一直住在下山虎式的房子。尽管儿女都有能力住上了新式的房子,他们也不愿意离开老房子。他们勤劳节俭,但爱攀比财富。财富是实力的象征,是人生追求的目标,是活着的动力。爷爷奶奶的日常聊资就是谁家有多少头牛,谁家有盖了几座房子,哪家的姑娘有福气嫁了哪个富贵人家......我小时候6岁到8岁是奶奶养大的,习得奶奶的节俭的精神。攀比倒是没学会,大抵是聊天的内容太深奥,我没听懂。或许把我带大到小学三年级,我也能被潜移默化了。
我的妈妈是一个有自己套标准的人。确切的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一旦达到就会满足。比如想要四栋房子,好分给哥哥两栋,弟弟两栋。她觉得挣得的房子跟人丁相匹配,不至于太寒酸落魄,就是一件令人羡慕的事情。虽然不盲目攀比,但是她并不能直视有钱人的财富和有钱人。不知道如何坦然的与比你有钱的人相处。我的妈妈会觉得财富的层次不同,便是两个不同世界的人,彼此之间并没有共同语言。面对财富比我们多的,她会觉得敏感,会产生暗淡的心里。而我也正是习得妈妈的金钱观,知足,但是不知道怎么面对更有钱的人。
好在我在人际关系交往中并不会武断的拒绝人,或者说势利眼地拒绝人。只要人品还行,想约我聊天,我都很乐意。高中有一个与我较好的同学,是个很有钱的人。在我还没大学毕业赚钱之前,我们之间的消费都是她买单。有时我是真的买不起,印象最深的是在镇上看个电影,票价100元。对于她这种买单行为,我的心里很变扭。一方面觉得她有钱,所以她买单无所谓;一方面又觉得总是她花钱,有所亏欠,内心有点小内疚。面对这种矛盾的心里,久而久之,我就疏远她。好让自己内心舒服些。
工作五六年后,我的赚钱能力并不比她差。我开始变得有信心面对这段关系,甚至经常主动买单。聊天也变得自在,有很多内容可以聊,人生伴侣,爱与性等等。我才觉得以前我的想法是多么的龌龊。排除钱,其实还有很多方面可以聊,虽然不能聊旅行和消费,但是可以聊生活烦恼,人生理想等等。毕竟生活虽然与钱息息相关,但是排除钱还是有很多可以聊的,只要想法有多大胆,说话的舞台就有多大。并且越有钱的人,更不在乎朋友有没有钱。
面对钱,我们积极进取,清楚自己想要过上什么样的生活,多少财富会让你感到满足,又多少会让你富足。面对别人的财富,如果太闪,可以带上墨镜,过滤多余的光线,多聊聊与钱无关的话题,坦然面对。当然除非它刻意闪你,我建议你把墨镜摘了,直接翻白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