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继续解读《哈佛中国史》这套历史大作,《挣扎的帝国:元与明》,是哈佛中国史系列的第五卷,作者首次从气候这一环境史的新视角解读元明两大帝国的兴衰,呈现出第一个连贯的生态历史。
作者把中国的元明两代作为共同的研究对象,着眼点放在这个时代的“挣扎”。这种“ 挣扎”主要是出于三个方面:政治传统的断绝;小冰河期气候的影响;欧洲人的到来与新的世界局势。
1
蒙古征服导致的中国传统政治理念断绝,过往时代中对皇权的制衡势力消亡,起到约束的礼法系统也衰落,这个影响持续到元朝灭亡之后,具体表现就是,元朝与明朝皇帝个人独裁倾向的加强,比如朱元璋废除宰相职位,同时将皇帝个人制订的规则置于法律之上,也就是明大诰。作者在此把元朝和明朝放在一起研究,在其他书中是很少见的。
2
从元朝建立前到明朝灭亡之后,这期间是持续了4个世纪的“小冰河期”气候,也就是气温骤降、各种水灾害事件频发,动植物大量死亡,灾害性天气频发。
历史上记录了许多类似的“小冰河期”,每次都伴随着北方蛮族游牧民族对定居民族的入侵,因为在这种极端天气下,蛮族在自己的土地上生活越来越艰难,所以只有发动战争,往南边气候温暖的地方迁移。比如我们之前说过的五胡十六国、同时期欧洲的民族大迁徙和西罗马帝国的灭亡都受到了“小冰河期”的影响,最近有记载的小冰河期就是从13世纪到17世纪,在17世纪达到顶峰,对应到中国的历史来看,正是元朝和明朝这段时间。
在书中,作者写了一章标题为“九渊”的章节,记录了元明两代最严重的一些自然灾害,以及这些灾害带来的影响。比如元朝末年洪灾频发,最早的农民起义就是朝廷征集来修建河堤的农夫们闹起来的,明末李自成起义也和陕西关中地区持续七年的饥荒和大旱有关。
除了自然灾害造成的破坏,元明两代还有一大灾害就是人为造成的破坏。在书中,作者提供了一个很有意思的视角。老虎本来都是住在深山老林里的,但是随着人口的增加,开垦的荒地越来越多,森林植被被大量破坏,导致老虎和人的栖息地越来越重合,老虎伤人的事件也就越来越多。所以当时人们把老虎当成一种祸害,经常组织打老虎的“专项行动”,打来打去,终于把老虎打成了今天的保护动物。
这个视角很值得我们深思,老虎是自然界食物链顶端的物种,老虎都被我们消灭的没多少了,那么其他比老虎弱小的物种的生存状况就可想而知了,可见我们把环境破坏到什么程度了,我们今天的环境问题这么严重,是不是就因为这几百年来我们都缺乏环境保护的意识呢?
3
大航海时代之后,不断出现在东方的欧洲人,跟他们的贸易带给中国大量的白银收入,但同时欧洲贸易体系和中国主导的东亚朝贡体系的不兼容,这种矛盾也在一点点发酵,另外欧洲人带来的科技、宗教、武器,也都开始影响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