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看文本,想着本周总结写点啥呢……看着那些熟悉的话语,翻来覆去的,就写圣人为什么啰啰嗦嗦!
圣人是真啰嗦!《中庸》第二章就短短一句话: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20个字,诸圣注解文本长达40多页,扶额。关于这个“啰嗦”,有几个问题可以思考一下:
1,读书这件事儿,有必要追求新鲜感吗?
没必要。
为什么我们还是喜欢看新鲜的内容,因为耐不住性子,寻求刺激,归根结底还是刷自我存在感。
如果读书不追求新鲜感,追求啥?
追求的是“化为己用”,无论是散文小说教材还是商业畅销书,读那些文字,锻炼自己的思维,让自己能够看到美,让自己能够找到答案,让自己能够做成事情。
问问身边的朋友,谁会重复读一本书的?可以和他好好聊聊,想必他能带你看到一些深邃的风景。
2,虽然行文啰嗦,但都看懂了吗?
说实话,并没有逐字逐句地看懂,会有一些生僻字或者是现代社会已经不复使用的措辞方法,我会借助上下文来理解,并不追求训诂学造诣。
3,哪怕都看懂了,请问做到了吗?
哎,差得远呢。
那还不乖乖得读书→思考→实践→反思,一遍一遍经历这个循环,直到自己做到了为止?
面对圣人为何啰啰嗦嗦这个问题,重点不在于圣人,而在于我们自身是如何理解的,又是如何实践的?搞不好越是自己在实践中遇到了瓶颈,越是要回来反复吃透圣人这些啰嗦话。
如果我们今天嫌弃圣人啰嗦,明天嫌弃引用的典故太生僻,后天嫌弃一个存在有多个名字,这般行为跟小学生写不完作业怨铅笔怨橡皮,有什么区别呢?
如果确定自己要学习,那就认真地学&习吧,所有存在都是你的帮助而不是你的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