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二章
(原文)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为始③,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是以不去。
(译文)天下的人都知道了什么做美,这样就有了对丑的认识,天下的人都知道了什么做善,这种就显露出了恶。所以,有和无,是由相互对立而产生;难和易,是由相互对立而形成;长和短,是由相互对立而体现;高和下,是由相互对立而依存;音和声,是由相互对立而达到和谐。因此,“圣人”须以“无为”(遵循自然规律)的态度去处理事务;要用“不言”的教化去引导人们。任凭万物的生长变化,他不去强力主宰;生育了万物,也不据之为己有;有所作为,但不因之而自持。功成了而不自居。正因为不居功,所以他的功才不会丧失。
朴素的辩证法,是老子哲学中最有价值的部份。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是,在古希腊哲学中也可发现辩证法的身影,为什么人类在认识事物的初期,思想的认同如此一致?辩证法后被黑格尔和马克思逐步发扬光大。老子的辩证法是基于对自然和社会综合的概括,其目的在于找到一种合理的社会生活和政治制度的模式。他所提出的一系列的对子面,在人类社会生活中,随处可见,如善恶、美丑、是非、强弱、成败、祸福等,都蕴含着丰富的辩证法原理。譬如说,如果人们没有对美好事物的认定和追求,也就:会产生对丑恶现象的唾弃;当你还沉浸在幸福或成功的喜悦中时,或许一场灾祸或不幸正悄悄临丑。
有个哲学家说过:人们讲得最多的,却往往是他最不了解的。人们对部分事物和表面现象的关注,常常会忽视整体的和隐藏在深层次的、最本质的东西。宋代大诗人苏东坡在《题西林壁》一诗中写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富于哲理的诗句,表述了对事物全体与部分、宏现与微现、现象与本质等诸种关系的领悟,这富于启迪性的人羞人生哲理,与老子的辩证法有异曲同工之妙,如果我们站在历史的高度上,会发现人类文明的进步是在真理与谬误、美与丑、进步与落后等矛盾斗争中前进的。而辨证法的丰富内涵就包含在全部人类文明史中。
2019年7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