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积春塘晚,阴交夏木繁。五月末,六月初,我从运河之滨江苏泗阳来到了吕梁脚下山西太原,参加首届新网师构筑理想课堂高级研修班的学习。
参加学习的有来自大学的教授、有来自一线的教师、有来自边陲的少数民族代表、有来自内地的新教育发源地的先行者,有有学校的校长、有各个层次的专家。我想,这样一群人来到这里,他们将去哪里?不由得想起学校在建校之初,对自身有一个设计和比喻:“从这里开始,达至远方”。这是一个意象,也是一个实体。
为什么是“这里”?
这里,新网师的聚集地,是一群怎样的新网师人啊——他们是虔诚的阅读之旅朝圣者;思考的理想课堂构筑者;相同的价值尺码啃读者。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这里既是“武器库”,更是“修道场”,是让生命丰盈而充实的“这里”。
为什么要到“远方”?
远方是个既具象又抽象的说法,既是物理空间,也是教育空间。远方,是通过阅读,精神的阶梯随着重复阅读不断延伸;远方,是有限的生命当中的无限美景;远方,有一种主动的承继和发展的力量。
从这里开始,达至远方,选择怎样的路径?
抵达的路径应该是多元的,丰富的,而不是唯一的。但阅读,一定是一条通向远方快速迅捷的路径。在首届新网师构筑理想课堂高级研修班的学习中,我觉得,新网师人有着这样的表达:一是阅读的要义是坚持;二是阅读本质是输出;三是阅读的终极是实践。
阅读的要义是坚持
胡歌曾说过:“如果皮囊难以修复,那就用思想去填满它”。为期两天的活动中,1场两小时的共读;5个榜样学员的微报告;6场专家报告;2节课例观摩;6个十佳生命叙事演讲;6组分论坛的讨论;1场总论坛的讨论;召开了1次附属学校工作会议;进行了十佳生命叙事颁奖;进行了附属学校、基地学校的授牌。是什么样的力量坚持着这样的研修?那一定是坚持的信念。“这是一群疯子!”郝晓东院长感叹。这又何止是疯子呀,这还是一群有着管理“超长期目标”的读书人。
新网师人是人人参与,人人奉献的平台。新网师的阅读自觉,是由一个长期期许,持续分享,用超长期目标引领的。每个人都知道自己要走到哪里,每个人都知道走的方式。在这里,我感受到了变革是一个持续的过程,而非事件;所有人都把目光聚集到了清晰明确的目标上,并付出了坚持的力量。
几年前,我的老师在读台湾黄武雄著的《学校在窗外》,读的泪流满面,我很不理解。只到前年去了台湾,我请教了台湾新北市国立大丰中小学校长李春芳先生,才知道黄武雄一直致力于追寻“孩子为什么要去学校”、致力于思考“台湾教改发生了什么事情”,在20年的坚持中,他遭遇了牢狱、教育的不确切、癌细胞的扩散,但他选择了坚持,在追寻与思考中,他希望跨越教育理想与教育现状有着不可横亘的鸿沟。我的老师把这一切文字背后的东西都读懂了,所以她读的泪流满面;读的情深意切。我们亲爱的新教育人,不正是一个个黄武雄吗?
阅读的本质是输出。
输出,这是新网师人给我的最大的感受。培根说,“读书使人渊博,辩论使人机敏,写作使人精细。”
写作为什么会使人精细?作为一种书面的输出,它要求语言清晰,逻辑严谨,观点明确,例证切题、充分。但是,做到这几点并不容易。即使对某件事或某样东西很熟,想要完整地落实到笔头上,也要再经过思考、组织、补充细节资料,反复斟酌并修改,直至最终成稿。这样,所学的知识才不会浮于表面,而是内化成自己知识体系的一部分。所以,想要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言之有章法,想不精细都难。
在两天的学习中,榜样学员们介绍了自己的读书与输出,河南的王辉霞、湖北的陈娥、安徽的徐明旭、青海的翟小洁、内蒙古的杨百凌、河北的王宁,我从中感受到了读书笔记的重读和使用起着桥梁的作用,让人能够更容易地进行知识的转化。
读多少的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最终明白为何而读,并做到读有所思,读有所输。
龙应台曾在《亲爱的安德烈》里说:“孩子,我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绩,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当你的工作在你心中有意义,你就有成就感。当你的工作给你时间,不剥夺你的生活,你就有尊严。成就感和尊严,给你快乐。”在阅读之后,通过写作,通过输出,能够寻找到属于自己的快乐,沉淀那个时而浮躁的自己。
阅读的终极是实践
有人认为:阅读和运动、游戏、旅行一样,都是现代人的一种生活方式,而且仅是众多生活方式的一种,并不其他方式高端。作为一名老师,我并不认可这样的说法。“过一种完整而幸福的教育生活”,这里的“完整”和“幸福”,除了指向自我,还指向学生。因此,老师有责任、有义务通过阅读,不断的改变自我,成长自我,完善自我。
泰勒曾说:“课程是学校教育的核心任务”。这次活动的主题是“共筑理想课堂”,在交流当中,导学导教、先学后教、以学定教、课内减量、课外增量等各种课堂要素纷纷碰撞。从老师们的交流中,我感受到了这是阅读理想的种子在萌发,果实在生长,思维的火花在碰撞。在培训当中,孙静老师执教的《白鹭》,何晓敏老师执教的《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就是这些优秀的老师从阅读走向实践的最好注脚。
理想课堂有“六纬度”,即参与度、亲和度、自由度、整合度、延展度、练习度。吉尔•哈德斐尔德(Jill Hadfield)在《课堂活力》一书中说:“班级里可能充满了欢乐、友谊、合作和渴望,也可能是沉默、不快、矛盾和敌意。”前者无疑是亲和度高的表现,也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基础。我想,我们现在的学校更多的讲集体,集体备课、集体研讨、集体检测、集体评价,过的是集体的生活,这是我们期待的教学生态吗?我期待着的是共筑理想课堂的第三重境界的到来与实现——“知识、社会生活与师生生命的深刻共鸣”。
夏初万物长。这样一个时节,这样一场行动,就是一个巨大的孵化场。孵化的不仅是一场构筑理想课堂的盛宴,更是带给我们所向往的教育与生命。如果说,“从这里开始,达至远方”是泗阳经济开发区学校整体的办学愿景,那更是我所向往的新网师的学习行动。我和新教育的家人们,期待着:
青春莫负好年华,振翅芳丛觅百花。将相无根勤处得,精诚学业自成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