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王君老师《风雨》课堂实录为例
《风雨》是一篇文质优美的散文,散文教学教什么?王荣生教授明确指出,散文教学就是要教出这“这一篇”散文的特质来,指导学生进行文本细读,体味作者精准的言语表达,分享作者在日常生活中感悟到的人生经验,增长语文经验。只有通过对言语的品味,我们才能建立与作者独特经验的链接,才能感受、体认、分享散文所传达的丰富而细腻的人生经验。而散文具有优美的语言与深邃的情感,但是这些情感语言并不是摆在那里就可以感受到的,也不是任何人都可以感受到的。那么,怎么才能感受到作者这种深邃的情感呢?我想,“读”是最基本,也是最有效的“工具”之一。在散文品析教学中,通过一遍一遍的阅读,学生不但可以体会到字里行间优美的组合方式,更是可以有效促进学生对于文本的阅读,提升学生的品鉴能力。但诵读可不是乱读一气,要讲求方法,要读的有效。
《风雨》的作者是贾平凹,他写的很有特点,整篇文章不着一字写风雨,满篇皆是风雨。所以针对这样的文章,王君老师依然将它当成语用型文本来教学。这一节课最主要的方法就是朗读,她的主要做法大致有五种:对比朗读、变式朗读、点拨朗读、咀嚼朗读、品味朗读。
在导入环节中,王老师为了让初一的学生了解侧面描写,就巧妙地选取了老舍先生的《在烈日和暴雨下》直接描写风雨片段与本文比较,学生在对比的瞬间就体会到了《风雨》的侧面描写的手法。这样就由感性到理性,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省时省力。在看句环节中,教者也是通过对比朗读,让学生直观地体悟到贾平凹的散文句式上的 特点及效果,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风雨》这篇散文文字有美感有质地,且多用短句,读起来铿锵有力,掷地有声。王老师创造性的将连续使用动词的语段拆成诗行的形式,由散文变成小诗的样式,富有诗歌的结构美、节奏美和跳跃美。学生朗读起来也能充分体会其文字的音韵美。这样变式朗读的设计,在王老师的现代文教学的课堂中,还有很多。
《风雨》重在写景,而景物描写的角度对于初一学生来说,是难点。而教学《风雨》又是绕不过的重难点。王老师引导学生了解一个段落同时要写好几个景物,是如何变着法子变着重点写的。她采用先读句子,后评价的点拨朗读方式,告诉学生,写垂柳,重点写形;写芦苇,重点写声;写柳叶,重点写色。教者就是替学生着想。先读后评,学生即能悟出高明作家写景物的方法;可以视觉写形、写色,可以听觉写声,当然也可以调动味觉和嗅觉来写。接着,又将重点放在读好拟声词的训练上,学生读得兴味盎然。注重详略,开发趣点,这既是王老师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的拿手绝活,又兼顾了学优生和学困生的。
王老师的课堂侧重表现咀嚼品读语言时,她常带着孩子在文字里徜徉。“看词”环节,王老师让学生向作者挑战,通过换词、比词等活动进行反复品,单一个“飞”“飘”,王老师就让学生体会到“飘”所承载的方向上、质量上、感情色彩上的丰富而深刻的内涵。咬文嚼字比品,浓墨重彩生成,既是她的教法,也是她的活法。
在这节课结尾是,教者诵读整合融了“我”的生命之意象的“变式”风雨语段,即呼应了开篇朗读《骆驼祥子》中的“风雨”,又让学生在“生命的风雨来了”,我们应该怎么样?的反问中结束,这样的品读,余音绕梁,言有尽而意无穷。
前一段时间我也学习了余映潮、肖培东老师的一些课堂实录,我发现一节好课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可以有多种多样,但是朗读就像是一根连接天上风筝的线,这根线可以是各种颜色的,可以是各种材质的,但是它都起到了连接风筝,让风筝在天际自由飞翔的作用。所以我想,尤其是你将文本处理成语用型文本之后,首先要想的方法就是让学生读起来,唯有读,才能抵达作者的内心,才能让学生真正了解作品语言运用方面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