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朋友跟我诉苦,家人介绍了对象,双方见面之前先交换了手机号码。谁知道刚加了微信,女方就把他拉黑了。他气呼呼的抱怨,这女的也太势力了。就是因为我长的不够帅吗?
平心而论,这男孩子我很了解,就是很顾家的那种暖男,也很有责任心。以我一个过来人的眼光来看,多数女孩子嫁给他都会过上幸福的生活。可为什么大家就是不识货呢?
究竟什么情况?我好奇的打开了他的朋友圈。健康养生、市井新闻、夹杂一些绘画之类的个人兴趣。凑巧的是,他居然和我年近六十的大姑转载了同一篇文章。
我在一边笑他。可不?在见到你之前,你已经对她印象管理了。通过你的朋友圈,人家仿佛看到一个暮气沉沉的小老头子。
老实说,他看的东西我也在看。那些一本正经的家伙们,谁敢说自己没关注过王宝强离婚案?没关注过健康养生?不信大家把公众号拿出来抖抖,多半会跌掉你的眼镜。
只不过人家轻描淡写的放张健身图:噢,又开始虐待我的腹肌了。形象立马扭转。屌丝瞬间晋级了有木有?
丢掉一次相亲机会其实也算不上什么大的损失,谁知道对方又是什么样的货色,不见也罢。有的人,竟然因为晒朋友圈,连饭碗都丢了。
有个姑娘因家庭琐事困扰,在朋友圈发了一条抱怨的朋友圈。被同是自己“好友”的公司唐老板看到并评论道:“如果一份工作让人如此悲伤,不做也罢!”“你把我置于何地?周扒皮,刽子手?!这是公众八卦,请所有员工自律!”李女士忙在微信里向其解释说:“唐总,我一直都非常尊重您,我说的和您说的不是一回事。”但是两天后,李女士离职。随后,李女士提起劳动仲裁申请,最终因双方调解未达成一致意见,法院择期宣判。
看来,微信朋友圈设置的分组可见,不是像某些人所说心机婊的卖弄工具,适当的使用,也是出于对个人印象最基本的自我保护吧!
《社会心理学》一书上讲,印象管理是指作为社会性动物,我们调整自己的言语和行为以适应我们的观众。我们在不同程度上监控自己。我们对自己的表现加以注意,不断调整它以创造我们所希望的形象。
正如像詹姆斯所说,除了那个主体我(I)和您还有个客体我(me),同样需要关注一下。即,别人眼中的我长什么样?
现在满朋友圈里都是微商,他们推销的是商品。对于普通人来讲,最大的商品其实是自己。对于我朋友这样的,正是谈婚论嫁的好时候,找一个心仪的女朋友同样需要推销,需要管理自己的印象。
朋友圈的资源就是300人的影响力。也就是说,在茫茫人海中,你是一条会发光的水母,照耀的是三百人的小半径。问题是,你发什么光,吸引什么人,你的卖点究竟在哪里呢?
当然,朋友圈里发的片段无法凭凑起一个人的全貌。甚至会出现严重的误导。美图过的照片连自己妈妈都不太认得,悲催的加班发成捧在手心里的一杯奶茶,卖瓜的王婆操心的可能是西门大关人的好事。多年不见得朋友快忘了名字,一句脸贴脸的剪刀手加上一句,亲爱的,原来你也在这里,就可以烘托出浓浓暖意。
有天因为买东西,加了个小老板的微信,刚加上他就问我,噢,你家宝宝好活泼呀!我才发现,这个时代,要了解一个人,有多么容易,又多么片面。在印象管理这件事上,朋友圈的影响力完全超过了此时此刻的言谈。我们甚至可以说,朋友圈,是您的另一张脸。
如果说朋友圈是素颜,那公众号就是化妆舞会了。前段时间在考虑要不要搞一个公众号的事情,群里的大咖说一句,现在满大街都是公众号,连我家猫都要出来晒下猫生哲学了。我学声猫叫,喵~>▽< 我就是那只猫吗?有点自嘲。在心理学领域,我真的是三脚猫的功夫都没有呢!
我一个朋友却不这么认为。他说,公众号是个人品牌,人气旺不旺不重要,有没有,是什么样比较重要。比如我是来访者,想找一个心理咨询师咨询,然后一看这个人的公众号和朋友圈,里面有好多心理学方面的东西,就觉得这个人比较专业。如果都是晒衣服美食的,而且没有公众号,那我就不会信任她的专业能力了。
也对,反正我的公众号也不是给大咖看的。别忘了,每个人,都是一只会发光的水母,辐射300人的小半径。我只要做好对300人的印象管理就好,大咖还是更关心她们家的猫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