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进化心理学》,自己的认知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进化,对人性有了深层次、多方位的了解,觉得自己那么多年白活了,既不知己,也不知彼,一直浮在云端,没有脚踏实地。脱离进化的视角,看待人类社会的种种现象就像隔着一层毛玻璃,既看不清,也看不透。《进化心理学》拓宽了我们的视野,增加了社会能见度,让我们穿越时空的限制去探究人性的本质。虽然阅读体验不是很好,有些文字抽象晦涩,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有的观点过于赤裸直白,让人看破红尘。真心佩服作者的坦诚,把人类行为背后的原始动机揭露得淋漓尽致,实在让人叹为观止。
1、认知:自然选择没有明确的方向,物种的延续其实是随波逐流的。
依据与论述:自然选择和性选择并不是进化演变的唯一原因,遗传漂变(突变、奠基者效应、遗传瓶颈)也可能引起群体的基因构成发生变化。我以前认为进化是有目的的,生物体会根据自然环境变化不断地优化迭代,更好地满足自己生存繁衍的需要。通过学习了解到自然选择的进化过程没有预见性,只是对那些碰巧存活下来的遗传变异发挥作用,并不是一个有目的的过程,不会预知生物体未来的需要。生物体要经历几十、几百、几千甚至数百万代的渐进选择过程,才演变成今天的样子。吴军老师谈起进化论时也提到过,进化论只会告诉我们从哪里来,但却不会告诉我们往哪里去。
2、认知:现代人类没有想象中那么高级,必须正视进化缺陷带来的挑战。
依据与论述:从适应环境的角度来看,没有什么高级与低级之分,人类现有的适应器远非最优的设计。这完全颠覆了我固有的认知,我以为相比远古人类,现代人类所拥有的适应性机制应该更加高级和复杂,属于最优设计。由于进化具有滞后性,环境改变对人类造成的选择压力要经历数千代的生命周期才能在生物性状上体现出相应的变化,当前人类的设计实际上是更早时期环境选择的产物。塑造我们心理机制的环境和当前生存环境之间存在极大的时间迟滞,我们拥有的进化形成的心理机制对当前环境而言并不是最优设计,而且这种心理机制还会阻碍我们解决其他的适应性问题。
3、认知: 从基因层面揭示遗传的分离规律,有助于理解遗传的本质。
依据与论述:遗传不是父母性状的混合,而是颗粒式的传递。最基本的遗传单位(基因)是以独立颗粒状存在。它们不会发生混合或者分裂,而是独立完整地从亲代传递给子代。我一直以为遗传是混合式的,同时反映父母双方等价贡献的结果,子女则综合了父母所拥有的遗传特征。而进化理论告诉我们真实的情况是,我们分别继承了父母的一半基因,这部分基因与父母原来所拥有的那部分基因一模一样,不会发生改变。由此可见混血儿这种说法就不符合颗粒式遗传理论,来自父母的遗传物质并不是像血液那样通过相互渗透融合在一起,而是分别以独立的结构完整地传递给下一代。
4、认知:不是所有的病都需要治疗,有些病不过是人体适应器正常运转产生的不适反应。
依据与论述: 妊娠病是人类进化而来的适应器,能够阻止孕妇摄入或吸收不利于胎儿发育的有害物质。我以前想当然地认为妊娠反应跟孕妇自身的体质有关,体质虚弱的人在孕期才会对某些特定食物高度敏感或者出现胃肠功能不适的症状,导致呕吐发生。进化理论纠正了我的错误认知,认为妊娠反应有利于人类与恶劣的自然条件抗衡,帮助解决小孩在出生之前就要面临的生存危机。 呕吐反应的作用是阻止食物中的毒素进入孕妇的血液,从而保证胎儿赖以生长的胎盘不受侵害。头三个月没有妊娠病的孕妇,其自发性流产率几乎是有妊娠病的孕妇的三倍之多。对进化机制缺乏科学认识,往往会付出很大的代价。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有些孕妇为了消除妊娠反应,还去专门服用一些镇静、催眠类药物,导致胎儿畸形。其实有时候身上出现一些病理反应,不过是相关的适应器在发挥作用,根本不需要治疗,顺其自然反而有利于身体尽快康复。
5、认知:一些看似不起眼的生活细节,暗含了人类行为背后的进化秘密。
依据与论述:新生婴儿常常被人说更像父亲而不是母亲,反映了试图说服父亲对子女投资的心理机制。父子关系的确定性越高,父亲的投资也会越高。这种现象确实很普遍,我就经常听见人们评价婴儿像谁时,不管是婴儿的母亲还是三姑六婆,都爱说婴儿像父亲。有时候一眼就能看出来婴儿和母亲挺像,但周围人仍然异口同声地说像父亲。我还以为是自己眼力差,看走眼了呢。现在终于搞清楚了对婴儿长相进行评价的背后,居然隐藏着这么深的原始动机,其源头就是亲代抚育的进化机制。父母和子女的遗传相关度不仅是影响亲代投资质量的关键因素,而且男性对孩子与自己相似性的感知,还可能和家庭暴力密切相关。那些认为孩子长得不像自己的男性,更有可能对妻子造成严重的身体伤害。担任母亲这个角色真的好辛苦,生养孩子就够操心的了,还要照顾孩子父亲在亲子关系上的微妙心理。
6、认知:不要自以为人性高尚,人类作为生物体的底层架构与自然界的动物相比,有不少相似的地方。
依据与论述:杀人、强奸和家庭暴力之类的行为从进化的视角来分析居然和男性的生殖策略相关,男性攻击同性是为了减少竞争对手,获得更多生存和繁殖所需要的资源。男性攻击女性通常是为了增加繁殖机会或者控制女性的性活动。媒体在报道一些极端暴力事件时,爱使用“惨无人道”、“野兽行径”之类的词;对那些穷凶极恶的犯罪分子则使用“丧失人性”、“兽性大发”之类的词。这样的描述往往让人感觉人类世界出现暴力是反常现象,违背了人性,不同于动物世界出现暴力是正常现象,人类应该可以控制自己的暴力倾向。我以前也觉得杀人、强奸和家庭暴力这类行为非常变态,在社会上造成了很坏的影响,执法部门应该对故意使用暴力的人依法严惩 。通过学习进化心理学,我进一步认识到暴力行为是跨物种、跨文化的现象,它的神经连接和倾向是物种进化过程中适应的结果,在各种高度特异化的背景条件下会显现出来。从这个层面上看,人性和兽性其实没有那么大的区别。
7、认知:我们不要只是狭隘地从自己身上去发现问题,需要扩宽到进化的视角,才能更好地了解自己的认知局限,避免陷入低水平重复的陷阱。
依据与论述:为了提高解决概率类问题的准确性,应该以频率的形式来呈现信息,尽量与人类在远古时期对输入信息的加工方式相符合,这样在推断问题的时候就不容易忽略基率信息。我以前在思考一些与概率推理有关的问题时,总是会出现偏差,没有充分考虑统计层面的信息,就觉得自己愚钝,思路狭隘。进化理论给了我信心,它指出人类的心理是被设计来记录事件发生频率的,当面对单个事件时,概率几乎没有什么意义。在涉及非常典型鲜活的个体信息时,人们总是倾向于忽略群体的统计信息,从而作出错误判断。因为认知机制的形式与人类在远古环境中反复碰到的统计规律相一致,在解决人为问题或者新问题时往往力所不逮,出现认知错误。进化心理学的分析确实非常有用,不仅有助于发现人类的心理被设计来解决哪些适应性问题,还能揭示人类心理最适合加工哪种形式的信息。
8、认知:要学会辩证地看待进化心理学中的某些观点,作者关于寿命的智力归因让人难以信服。
依据与论述:智力水平的高低会影响寿命,低智商者受伤和死亡的风险更大。技术革新带来了新的危险,增加了受伤和夭折的可能性,形成稳定的选择压力,促使人类的智力不断演化,需要一些高超的认知能力来避免或降低风险。低智商者不仅自己容易受伤和死亡,对子女也无法提供有效的保护。这种观点实在太颠覆我的认知,我对其持保留态度,觉得它会造成一定程度的智力歧视。一个人的寿命期限要受很多因素的影响,从宏观上来看,跟经济发展水平、环境污染程度以及医疗条件都有关系;从微观上来看,与个人的饮食状况和生活习惯也有一定关系。经济发展水平高、环境污染程度低、医疗条件好的地方,长寿的人一般要多些;饮食上注重营养均衡,生活方式健康的人寿命也相对长些。智商低并不等于智障,只是相对于智商较高的人而言,正常的生存繁衍活动不会受到影响。生活中不少百岁老人,既没文化也没见识,更不要说接受什么正规的思维训练了,智商能高到哪儿去。只要地球环境持续恶化,智商高的人和智商低的人都会受到同样的不良影响,天灾人祸真不是想躲就能躲得了的。
9、认知: 有的不良情绪其实是一种精神疫苗,激活大脑的认知免疫系统,迅速进入对危险情况的防御状态。
依据与论述:焦虑、恐慌、抑郁不是功能障碍,而是心理机制正常运作所引发的主观困扰。 只要一提起焦虑、恐慌、抑郁这些偏负面的情绪反应,我就难免联想到心理障碍的某些症状,以及它们对身体所产生的副作用。但是从进化的角度来看,焦虑和恐慌在给人带来一定压力的同时,也使人保持警觉,集中精力应对眼前的问题,免受外来侵袭和潜在攻击。抑郁虽然会使人痛苦和沮丧,但有利于放弃希望渺茫、损失惨重的事情,考虑从其他途径来解决适应性问题;它能抑制人们的盲目乐观,以客观态度重新评价目标,免受进一步的损失,并向他人寻求帮助。这三种情绪从进化的角度看都是利大于弊,对人类的积极作用足以抵消其负面效应。
10、认知: 万能的进化心理学,揭开了文化产品温情的面纱,让我们得以窥见人类的底色。
依据与论述:不能离开进化来谈文化,文化是自然发生的现象,源于采取不同择偶策略的大量个体在繁殖活动中的竞争行为。男性尤其喜欢创作和展示艺术、音乐,以此向女性传达求爱讯号。大部分美术和音乐作品都是男性在青年时代创造出来的,正是择偶竞争最激烈的阶段。文艺作品可以激发我们的进化心理机制,带给我们愉悦的体验。难怪在大多数的文化背景下,男性创造的艺术、音乐和文学作品都比女性多,原来是为了获得更多的繁殖收益。我向来对文艺作品的态度都是形而上的,认为它们反映了作者的情怀和审美,是他们积累很多知识和经验才创造出来的,没想到其底层架构还是未能免俗。虽然进化心理学比较功利,把人类的一切活动都看作与生存繁衍有关,思考问题完全是从人性和心理机制的角度出发,但是它的这种思考模式确实解释了人类自身的很多适应性问题,让我们勇敢地审视和接纳自己的欲望和本能,从而更好地理解自身和他人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