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和母亲都出生于上个世纪四十年代中期,彼时八年抗战刚刚结束,解放战争已经开始。
虽然襄阳城从来是兵家必争之地,解放襄阳的战役也是名噪一时。但对于生活在古城周边的母亲来说,战争似乎没在她心里留下什么印象。
当她可以懵懂记事的时候,已经到了1949年,新中国已经成立了。
在母亲的心里留下深刻印象的,没有什么国家大事和英雄人物,只有在那些苦难而平凡的生活中,人们艰难生存的时光碎片。
比如她一生最大的遗憾就是读书太少,而导致这个无法弥补的遗憾的,不是抗日战争,也不是解放战争,而是六十年前的一场家庭战争:
外婆家一共有四个孩子,两男两女,母亲排行老大。除了小姨过继给外人,其余三个孩子都读完了当时的初小和高小。
在上世纪五十年代,中国的大部分家庭都是一穷二白。不管是城市,还是乡村,能让孩子上学接受教育的人家并不多见。
尤其是女孩子,基本从小就在家跟着父母亲学做事,那时目不识丁的女孩儿,包括男孩儿都比比皆是。
外公能送母亲接受小学教育,在当年已经算是很先进的行为了。相比之下,我的爷爷就稍显落后,因为我的两个姑姑都没有进过学堂。
外公认为,女孩儿家上个小学已经算是有学历的人了,日常的写写算算也足够应付。
但是男孩们就不一样了,他们肩负着光宗耀祖的使命,读书是完成这个使命很重要的途径。
所以,在母亲小学毕业以后,外公就让她回家帮忙做家事,省下钱来让两个弟弟继续念书。
然而,外婆表面上应承了外公,私下里依然偷着拿钱给母亲,让她接着上了初中。
外婆说,她自己不识字,一生受了多少苦,说什么也不能再让自己的女娃子受苦。
那时,外公的工作地点离家有好几公里的路程,不经常回家。所以对家中的情况并不能完全掌控。
于是母亲一边帮家里做事,一边继续上学。她经常是放学后书包一放,就去砍柴挑水拿皂角洗衣服。这样过了一年。
就在母亲升初中二年级时,外婆无钱帮助母亲,只有趁外公回家时要了生活费偷偷给母亲做学费。
然而,这次的事情终被外公识破,外公对外婆自作主张的行为极为恼火,立马怒不可遏。外婆也并不示弱,认为女娃子应该跟男娃子一样有上学读书的权力。
据母亲讲,六十年前就为她学费这事,家里爆发了一场家庭战争。两个老人家为此大打出手,几乎到了头破血流的地步。毋庸置疑,那个年代的外婆当然是战败者。
的确,在国家历经战乱之后,四处满目疮痍一贫如洗,大部分人都还在贫困线上挣扎着。
作为一家之主的外公,不仅能让家人吃饱穿暖,还要想法供三个孩子上学读书,在当年也是拼尽全力了。
但孩子们逐年长大,家庭消耗也水涨船高,外公应该是感到力不从心了。
为了让家里的两个男孩子继续上学,当时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大女儿停止学业,帮衬家事。毕竟这个女儿已经读过小学,是个识文断字的人了。
在这次家庭战争后,为了不让外婆为难,为了两个弟弟能安心上学,更是为了减轻家庭生活压力,母亲很懂事地压抑了自己继续求学的愿望,在读完初中一年级后主动辍学了。
这就是母亲一生最大的遗憾,所以她现在最喜欢看到的就是后辈们用心读书。
尤其是女娃儿们,女娃儿们读书有了文化,就能自己做主,不需要再依靠男人,不用再受他们的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