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法律科技黑客松”是一项什么赛事?
所有参赛法律科技团队在某个固定场所,在官方设定时间里完成指定任务:开发一款法律科技程序或者应用,并完成Presentaton。
全球法律科技黑客松2019Global Legal Hackathon2019(#GLH2019)国际主办方,由《金融时报》(Financial Times)、全球三大专业信息出版商之一威科集团 (Wolters Kluwer)、全美A级律所排名第四的奥睿律所(Orrick )、国外知名法律科技企业 Integra 、全球法律区块链联盟(Global Leagl Blockchain Consortium)共同主办,于2019年2月22日—24日开战。
在中国内地(上海站)比赛中,由上海百事通主办,来自英国剑桥大学,上海,雄安,南京,广州等各个地区城市的9支法律科技团队,在紧迫的51小时内,共同开展一场法律科技的教学、创新和发明冲刺风暴,去碰触Legal-tech未来的可能性。
竹间智能科技(Emotibot) 法务Team携带“法小竹”,也参加了这一赛事,最后幸运获得了“法律科技创新奖”。
参加这场赛事,最有意义的收获是什么?
一、从legal tech设想到产品实践,“法小竹”跨出了第一步
公司法务日常工作繁忙,平时只有零星的时间去想一些 法律和科技相结合的场景。而在51个小时的封闭式头脑风暴讨论中,“法小竹”有更多的时间去思考,如何将现实的AI技术与企业法务场景相结合。
“AI技术是一个工具,归根到底是要为人服务,要去解决用户的需求”。
如果将法务的工作分为法律业务咨询、事务流程型以及决策学习,那么前两者工作时间一般会占到法务日常时间的80%。对于法务日常处理大量的,基本的,重复性问题咨询,是否可以由企业法务AI技术替代?
以企业内部软件著作权登记咨询为例,软件著作权申请难度低,但跨部门沟通会存在大量重复性问题;申请文件有固定流程和登记指南,都是基本的问答。除了已有的简单FAQ对答,通过这次封闭式头脑风暴中,“法小竹”新学习了多轮对话设计以及意图识别等功能。
那么如果“人机协作,分工合作”,“机器人”24小时在线,先解决简单登记问题,回答不出的问题再交给法务或律师,必然会大幅节约法务日常处理重复性问题咨询的时间。
高标准化的工作通过法务AI来完成,非标准化的经验才是法务价值所在。人机协作将重新定义 AI时代的企业法务工作。
二、结果不完美不重要,但团队协作,找寻答案,论证分析的过程,更可贵
由剑桥大学计算机博士,国内顶尖科技公司计算机工程师,以及一位律师组成Team Rigel团队,设计的案情自动分析与律师推荐系统,夺得上海站冠军。“如何为普通人找寻一名心仪的律师”,Team Rigel在有限的时间段内,通过团队协作,为这个场景问题设计,找寻不同的解决方案,通过裁判文书的数据爬取和分析,利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归纳出案由,最后以图表和数据对比形式予以呈现。
在短短的51个小时内,团队能将创意设计落地,编写出一套UI操作界面,并完成现场演示,夺得冠军,实质名归。
我想,黑客松倡导的不是一个成熟的商业产品show,而是从0到1,激励创新创意的一种可能性。
三、Less is more
“虽然当今世界网络信息发达,法律资源已经前所未有的丰富,但“找法”之难依然没有得到很好地解决。由于没有一站式的法律检索方式,法律资源散落于网络各处,新人律师常常在法律检索时无从下手。”
元达律师事务所的元达黑角兽团队在两天内制作了一个名为“律盒”的法律信息导航网站(https://legalkit.xyz/)。网站将各种法律信息网站归为12大类,包括主题信息、法律法规与国家标准、司法案例、知识产权、事实查询、房地产与土地、健康与生命科学、食品与农业、争议解决、税收与海关、网络安全与数据保护以及资本市场。涉及不同案件的信息可以进入不同大类查询。
这款产品是比赛中,技术层面最不“智能”的,但个人认为,产品设计理念,是最棒的。一个简单的信息导航网站,背后是更高价值,能标准化的律师“找法经验”,大大提高律师新人及公司法务的工作效率。
“法律服务业是一个生态,生态的进化艰难而漫长。法律科技人在技术攻关上日拱一卒,正在跨过从前沿理论到实践应用的楚河汉界,法律与科技不相容的陈旧观念冰雪消融。法律科技杀死只是低效和繁琐,而不是传统法律服务。”
任何创新从技术层面,都是一点一滴的坚持和积累,方能推动行业的前行和变革。
记录 关于本次黑客松赛事相关报道:
新华社-《法律遇见科技 未来无限可期》
人民网-《全球法律科技黑客松上海站在沪举办》
上海法治报-《法律遇见科技 未来无限可期 “全球法律科技黑客松”2019上海站参赛项目综述》
百事通GLH2019-《这一场黑客松,写出了一页法律科技的进化论:2019全球法律科技黑客松中国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