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观念决定了人的思想,思想进而决定了人的行动。梳理了下以前我曾经自认为是对的、想当然的念头,自省之后,发现这些想当然的念头原是可以避免的。
1、哪个工作工资高、哪个工作稳定,就选择哪个。
记得刚毕业找工作的时候,当时自认为有两个备选工作可以选择,一个是去大学当老师,一个是去事业单位。在这两个选项中,我认为大学老师的工资不如去事业单位的多,所以,后来去了事业单位工作。
当时,我的观念是哪个工作稳定就去哪个,从没有想过去企业工作,觉得企业不稳定,面临随时的变化。还有认为哪个工作工资高就去哪个,当时我感觉老师的工资很低,所以就毅然决定不去当老师。(可实际上自己当时连老师的工资水平是多少都不知道,就想当然的认为老师的工资水平低。)
想想当时自己的认知水平真是差到无法形容的程度。
现在,逐渐认识到,找工作关键的不是工资是否高或是稳不稳定,关键是否是能够成长,成长的含义应该是可以学到新的内容,技能获得提升。虽然,对于成长的含义我还没有想清楚,但是,我可以逐渐地去想清楚,比起之前高工资和稳定的观念,我关于工作的观念已经升级了。
2、老师这个职业就是每年重复讲相同的内容。
毕业时,通过了一个大学教师招聘的面试,对方已经同意要我去上班。可是当时我想老师的工作不就是每年给学生讲相同的东西么,太没意思了。所以,我就拒绝了对方的邀请,而去了后来的事业单位。
后来,到了事业单位之后,曾经和同事自嘲的说,以前以为老师是每年做同样的事情,可是,现在自己工作是每天做同样的工作,更没意思。想想当时我说这话时候,感觉是在说别人一样,一点愧疚的感觉都没有。所以,几年过去之后,自己还是老样子,没有什么变化。
现在,我认识到了,如果认为工作是在重复那就是在重复,而如果能够用心的思考“工作中如何创造更多的价值”,那么,任何工作都不是在重复。
3、我的专业不是好专业,别人的专业才是好专业。
自从进入大学校园的那天起,就认为我的专业选错了,本可以选更好的专业,原因可能是觉得如果学了现在的专业,别人会瞧不起,自己也就认为所谓的别人的想法是对的。
大学的四年就那么浑浑噩噩的过去了,每门课没有不及格就行,也就认为满足了。
现在,我认识到了,专业只是学校的设置,从来没有谁去限制你去学习其他知识。知识不讲究专业,更多的需要融合贯通。求职时需要的不是你是什么专业的学生,而是你所掌握的技能能否为雇主所有,如果你的技能能够满足雇主的要求,你所需的专业雇主并不在意。
4、销售是拿不上台面的职业
我最初观念中的销售就是推销,记得小时候家里总是不断有人来上门推销,父母对其极其反感,总是拒之门外。所以,最初认为销售就是把你不想要的东西强加给你,强迫给你。
后来大学毕业之后,观念中的销售变成了“经常出差,陪客户吃喝玩乐。”
而最近看到罗胖、笑来老师每天做的工作不就是销售么!他们可以让大量的财富追着他们,这时才发现自己曾经认为的销售观念是太片面了。
5、不知道学这个有什么用,所以就不去学。
之前英语学习是处于停停学学的状态,前两年设定了目标去重新启动英语学习,可以学了一段时间之后,感觉付出太多时间,所以就放弃了,说服自己的理由是英语对于目前的自己没有什么用,不就是门工具么?等用的时候在再学吧。
可是真实的世界是这样的:如果学不会这个技能,需要用的时候是用不上,看似是自己的机会,就抓不住的。
生活中许多时候都是这种看似是矛盾的事情,实际上却是因为自己认知水平不够造成的,比如,找工作时候,雇主需要工作经验,大学生没有工作经验就无法应聘,应聘不上,大学生也就没有工作经验。看似是个死循环。
只有掌握了某项技能之后,才可能对自身产生作用。如果没有掌握的话,是永远不知道它有什么用的。
6、学习就是一直学,等学好了再去用。
我学习英语一直是抱着一直学习的心态,看似是勤奋实则是不敢面对困难和挑战。学习只有在应用中才可以得到反馈,才可以不断刺激自己去继续学习,之前只是闷头去学习,从来不去想如何去应用,也不想最终要达到的目标是什么,所以造成学习过程中看不到希望,也就总是半途而废。
现在知道了最好的英语学习方法是用英语,想想以后用英语的场景是什么样的:是可以和别人进行沟通(重点不是会说英语的问题,应该是是否有话说的问题),可以看懂英文的文献帮助我理解其他知识。所以,目前努力用英语的方向是朗读英语和看原著。
7、别人学会了的东西,却觉得自己永远学不会。
上大学的时候,有位同学英语六级考了80多分,当时觉得那是自己永远达不到的分数,和同学调侃的说那是变态分数(实际是在给自己的不努力找借口),当时想自己能过六级就不错了(神奇的是,居然最后我的英语六级也就是刚刚过了及格线),这位同学后来考到了人民大学的法律专业硕士,再后来就不知道了......他已经与我不在同一个世界了。
现在意识到了:想学一个东西,首先,要相信自己可以学会,最终才可能学会。
想想是这些落后的观念最终造就了现在的自己,庆幸的是我已开始有意识地升级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