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时候,马连良的两位弟子王和霖、王金璐同志在北京日报《广场》版发表了一篇《浅谈马派》,文章虽短,写的却很全面,对马派的特点、优点分析得也很准确。文中提到马连良的幼功扎实,能文能武,这一点很重要。因为从三十年代“马派”正式形成以来,一般观众总有一个错觉,认为马连良是以潇洒飘逸的台风和妩媚灵巧的唱念擅长的,因此戏路多以做工戏和衰派戏为主,而“武”戏则非所长。其实并非如此。在马连良一生中,属于“武”戏范畴的保留剧目是占相当比重的。
所谓“武”戏,主要指武老生戏。武老生戏中又有靠把与非靠把之分。马连良在1929年嗓音大好之前,由于不能专以唱功取胜,在戏路上是力求全面发展的。因此像《定军山》、《阳平关》这一类靠把老生戏,马早年是经常上演的(马的《定军山》早就不演了,《阳平关》则于四十年代前期,在东北某地还演过一次),此外如靠把戏中的《珠帘寨》(“解宝”、“收威”),也是马的拿手杰作之一。这出戏前半重唱,后半做打兼重,除对刀外,还有一场起霸。马演此戏更侧重于后半出,因为后半出既有俏头可找,也要凭武功、把子取胜。此外还有《南阳关》,也是马的保留剧目之一。在非靠把的武老生戏中,如《战樊城》(演伍子胥)、《磐河战》(演公孙瓒)、《打登州》(演秦琼)、《广泰庄》(演徐达)等,在马连良的剧目中都比较叫座。《战樊城》一剧,后来包括在马连良的自编本戏《楚宫恨史》中,不再单独演唱;《磐河战》和《广泰庄》,戏不长而唱念做打都比较繁重,唱一出嫌短,唱双出又累,后来就不大唱了。而《打登州》一剧,马到四十年代后期还一直在唱。三十年代末四十年代初,马还重排了一出《临潼山》,自扮李渊,文武带打,扮相的特点是带仿古式的方靠旗(这类靠旗,故宫博物院还收藏有实物)。由于方靠旗确有缺陷,演出不算成功,很快就 “刹车”了。
介于老生、武生之间的剧目,也有一些是马连良经常上演的,如《战宛城》的张绣,马在三十年代就很爱唱。这出戏马基本上走余叔岩的路子,却也自有特色。另外像《翠屏山》的石秀,一般老生(如王又宸、奚啸伯)只能演“吵家”,根本唱不了“杀山”;马早年却能一气呵成,也像余叔岩一样,耍一趟六合刀。这在谈马派艺术时似都不可忽略。
纯粹由武生应工的剧目,马连良也是有的。在二十年代初期,由于马连良与前辈著名武丑王长林合作(马得益于王长林的指点不少,如《问樵闹府》、《打鱼杀家》等戏 ,都因与王多次合演而在表演艺术上有独到之处),为了满足观众对王长林的要求,马不止一次上演《连环套》的黄天霸,目的是为了让王长林演《盗钩》的朱光祖。高盛麟还亲见马连良严肃认真地唱过《拿高登》。另外,马对《霸王别姬》的项羽也很有兴趣。1952年春节前,马在天津中国大戏院还同张君秋合演了一次《霸王别姬》(这大约是马一生中最后一次演霸王了),基本上是按照杨小楼的路子,也算是马所演的“武”戏之一。
1979年3月
选自《京剧老生流派综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