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春晚上那些让人难忘的舞蹈,“千手观音“绝对可以排在前三。
其实,千手观音第一次出现在荧幕上,并不是我们熟知的2005年春晚,而是在前一年雅典残奥会的闭幕式上。这场舞蹈盛宴,震撼了整个雅典的夜空。
表演千手观音的演员,是21个来自个中国残疾人艺术团,平均年龄21岁的年轻人。
他们从雅典回国后没有多久,就接到了春晚的邀请通知。他们将在鸡年的除夕夜,代表当时全国6000多万残疾人,登上中国晚会的最高殿堂。
但他们准备的时间,仅剩一个月。
▲领舞邰丽华
当时的春晚,在年三十儿还是一枝独秀,涌现出了无数优秀的作品。
但人们记住的是小品、相声、歌曲,很少有能记住一支舞蹈。千手观音的编导张继钢就想打破这一现状,让这个编排了七年的舞蹈一鸣惊人。
▲中国残疾人艺术团在武汉的表演
春晚与残奥会有明显的不同,春晚更多代表的是喜庆,所以队员们的衣服也换成了亮黄色,手心里的道具眼睛变成了夜光。
舞蹈在中间部分增加了拜年祝福的环节,还设计出了舞蹈最高潮的动作“盛世开屏“,这也是整个舞蹈中最困难的部分,难度比残奥会上大很多。
因为这一个动作,要将演员们分成三组,下腰也从10度到90度不等,同时还要做到整齐和谐。
因为演员们都是聋哑人,为了让他们感受节拍,让他们把耳朵贴在最大音量的音箱上、猛敲的鼓面让他们触摸,甚至让他们不停的跺击舞台感受震动。
为了达到千手的效果,前后两个人的动作幅度仅差一寸,而且要不停地变换动作,很多变换要在一秒内完成。没有任何捷径可走,靠的只能是肌肉的记忆,以及天衣无缝的配合。
▲千手观音的编导张继钢
这对于聋哑人来说是难上加难。常人可能轻声提醒一下,就能达到的很好的效果,聋哑人是行不通的。
为了达到配合完美,后面演员的鼻尖和脚趾,紧紧顶住前面演员的后脑勺和脚后跟,依靠触觉和呼气传递信号。
他们每天训练超过12小时,一直练习到登台表演的前一刻。
▲2005年春晚总导演郎昆
但是,在春晚的彩排之前,张继钢接到了一个坏消息:
春晚导演组通知他们,原定5分54秒的表演,要精简到4分钟之内。这意味着,所有的动作都要重新编排。
不过,张继钢顶住了压力,他既没有回绝春晚导演组,也没有将这一消息告诉每天刻苦训练的演员们。
张继钢对千手观音非常看好,所以赌了一把:
他在彩排临上台前,才和春晚导演组沟通,节目还是5分54秒,至于需不需要删减,请导演组看完表演后再定。
导演组无奈,只能按张继钢说的方案来。
结果,表演从第三个动作开始,就震撼了所有人,后来几乎每个动作都得到了全场的喝彩。
最后,不但没有删减,还增加了4分钟的聋哑人采访环节。
▲千手观音后来被很多人模仿
在春晚前一天的凌晨三点多钟,张继钢带着演员们排练之后,告诉他们,从明天开始,千手观音,就是全中国最有名的舞蹈。
2005年2月8日晚上9点,由中国残疾人艺术团表演的千手观音正式开始。
从清远的笛声,到灵动的琵琶,21名演员的手臂,如同莲花般开合绽放,禅意如律,千手如韵。落花绕树疑无影,回雪从风暗有情。
在那一年的除夕夜,千手观音让无数个团圆在一起的家庭,震撼于艺术的大美之中。
舞蹈也传达了另外一层深意:聋哑人能克服困难,跳出绝美的千手观音。
我们常人生活中的很多困难,其实只是登上顶峰的阶梯。人生舞台的大幕,向每一个人敞开,至于是掌声还是遗憾,靠的是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