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印象中的奶奶个不大,圆脸庞,双眼微眯,头上常年盘着发髻,发髻上插一根中间细两头宽并呈斜角的扁圆形墨绿色发簪。奶奶虽没有裹过脚(古代妇女为了走路姿势好看而流行“裹脚",所谓的“三寸金莲”。我小奶奶就是裹脚的,晚年受尽了脚的折磨),走路姿势并不难看,做人行事也干净利索。
奶奶最大的嗜好就是爱喝酒。
吃饭时喝,不吃饭时也喝,晚上临睡前还要喝上小半碗再上床。
奶奶喝酒是一小口一小口咪咪着喝,不紧不慢。每次喝的也不多,就小半碗。
有时爷爷也会责怪,一个妇道人家端着个酒碗成什么样子。
好在家里没有那么多规规矩矩。
奶奶又勤快,总能把家里日常事务料理的妥妥帖帖。当家人忙完活回到家时,热饭热菜已经在餐桌上候着了。
喝几口小酒碍不了事。
但也有把控不住的时候。
一次奶奶去镇上,天已经完全黑了还未回到家,爷爷急忙拿上手电筒沿路寻找。走出好几里,才在一岔路口找到了奶奶。
奶奶是喝酒喝糊涂了,走到岔口这里分不清楚哪条是通往家里的路,又没有一个可问路的人,正自个着急着。
“就不能少喝点”。爷爷忍不住说了句。
“我是被鬼迷住了路”。(在当地,一个人在荒郊野外晕头转向辨别不清方向时就怀疑是被鬼迷惑住了)
奶奶从来不承认自己喝醉。
【2】
年轻时的奶奶相貌虽平平,嫁的却是个大户人家,过着安稳殷实的日子。
只是日本鬼子来了以后,丈夫被抓去当挑夫,家里东西也遭抢,连房子都被烧了,公公婆婆受此打击不幸相继含恨离世。
丈夫一直杳无音信,在悲愤中苦苦支撑着的奶奶试着喝上了酒,一个人默默地喝。
后经人介绍嫁给了丧偶已多年的爷爷。
【3】
奶奶偶尔也下地干活,一大家子十几口人的吃喝也都由奶奶照应。人口多事情杂,奶奶照样安排的井然有序,也不失偏颇,叔伯妯娌之间很少有磕磕碰碰。
奶奶平时喝的酒都是她自己酿制的。
用当年新打下的糯米,在水里浸洗干净,倒入饭甑放到锅灶上蒸。蒸熟后的糯米饭倒在早已铺好的地垫上。
刚蒸熟的糯米饭香气扑鼻,要是能蘸着红糖吃,入口时那种纯天然的糯米醇香令人回味无穷。
可是不能多吃,糯米饭是奶奶用来酿酒的,必须趁着还有热度,在摊铺开的糯米饭中撒上一种酿酒用的药——红曲。稍微凉一凉后,把糯米饭和红曲拌均匀一起盛入早已准备好的酒缸里,再往缸里倒入适量的水,盖上缸盖,封住缸口,在酒缸的外围罩上一层厚厚的干净的稻草。
等上1~2个月,当有酒香飘出时,一缸酒味纯正,酒香浓郁的农家米酒就酿成了。
酿酒是技术活,须掌握要领,酒曲药和水是关键。
奶奶通过多次摸索才真正领悟。
酿酒手艺也逐渐得到大家认可。
过年前的几个月成了奶奶一年中最忙碌的日子,家家户户都会邀请奶奶去酿酒。
那段时间,整天忙碌的奶奶脸色红润,感觉脸上皱纹都少去很多。
【4】
奶奶喝酒很少用下酒菜,一把盛酒的瓷壶,一只小碗足以。
当地有一道民间盛传的菜——烂菘菜滚豆腐。也是家人最喜欢吃的一道菜。
菘菜就是高脚大白菜腌菜时快烂成汤的菜梗配以农家嫩豆腐,加大蒜、加生姜、加辣椒在锅里炒,再加少量水滚成稀烂。出锅时那股臭中带香,鲜中带辣,又香又鲜又辣的气味会弥漫整个灶间,顿时令你食欲大增。
这道菜奶奶不知烧了多少次,就是烧不出盛传中的味道。但每次烧的菜照样都被家人吃光。
盛传中的味道到底是什么样的味道,谁都说不清楚。
就是这个味道。
奶奶呷了一口酒,肯定着自己的厨艺。
【5】
一天夜里,奶奶刚要喝“睡前酒”,就听见隔壁小孩大声啼哭,哭声中夹带着痛苦,奶奶放下酒碗连忙赶了过去。
是腹内胀气引起孩子肚子疼。
这也不是什么病,是一股气在肚子内乱窜,躺一会儿或者能放个屁上下通气了就会没事。
奶奶却煞有介事。
用双手在小孩肚皮上慢慢揉搓一阵,又拔下她绾头发的发簪,用发簪光滑面贴着小孩肚皮轻轻地往下刮,一次一次,反反复复。直到小孩不哭了安静了才停手。
奶奶自己也满额头的汗。
第二天,小孩父亲拎着一壶米酒要送给奶奶。
奶奶无论如何也不肯收下。临送出门时塞了2个鸡蛋给小孩父亲,说让小孩多增加营养。
这酒委实不能收。
奶奶之前刚刚酿下一缸酒,掐指算算是该快到飘酒香的时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