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与不说,说多说少,说深说浅都讲究一个度。
听与不听,听多听少,听深听浅都在于一念之间。
每个人的意识形态、生活环境、受教程度、性格特点都千差万别,没有完美的一样的人,也意味着每个人都不一样,都是独特的自己。都有着一套属于自己的话语体系和表达习惯。同样的一句话,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因为说话的人大多数只首先满足自己的表达欲,较少的会先考虑对方能接受一个什么样程度的话语和语言风格,更少的人会考虑到对方的所处立场和性格特点...所以往往很多时候“说者无意,听者有心”的尴尬事情发生了,心宽者可能一笑而过,心小者可能耿耿于怀,严重的可能记恨终身。所以当我们说话的时候,真的要三思而后言。
说话之前,先问自己三个问题:1、这句话有必要说吗?2、我准备说的话是我真正想表达的吗?3、我说的话对方能接受到什么程度?
如果这句话没有必要,不是非说不可,建议少说!毕竟你都没考虑清楚该不该说的时候说明想法还不够成熟,至少语言还没完全组织好,说出来的不良后果可能超出你的想象,如果后果能承受还好,不能承受的话还得花大力气去解释,说明,当解释不通说明不了的时候只有破罐子破摔了...
如果这句话考虑清楚了,不说不行,那就先整理好自己的思路和真正想表达的意思,因为很多时候同一个意思有不同的表达方式,会产生不同的表达效果,说的好往往会有超出预期之效。还有些人喜欢口是心非,心里往左嘴巴却向右,这对听者的辨别选择能力非常高,除非你能确保他听得懂你的言外之音否则尽量少说一些口是心非言不由衷的话,不然很多时候失望的往往是你自己,一脸懵逼的是对方。还有些人明明是好心却说了一堆气不死人语不休的话,我就想问你一句,你到底想干嘛?若是逞一时口舌之快那就找个录音笔把自己要说的话录下来,然后听听自己为什么要作死?也有一些人,说话很冠冕,很圆滑,不会直言相对,总是再表达他真正意思之前做一堆铺垫,然后找个“但是”这样的转折词来说出自己真正想表达的意思,这种对听者而言,要求也不低,对于那种习惯了直来直往的表达的人来说,语文阅读水平还很差的人来说,往往被你的铺垫就带走了,压根没有耐心听的进你转折BUT后的重点了,所以,对于这样的听者,说话者在准备表达的时候一定要考虑一下对方的认知特点,不然往往你预期的效果是适得其反。当然,对于那些说话比较委婉、含蓄的人来说,你说话的时候就不能直来直去了,因为他们很可能不喜欢你这么直接的表达,他们更喜欢意思一样但听起来漂亮的话。总而言之,说话之前,先想想自己说的话是不是自己真正想表达的。
如果你觉得这些话有必要说,自己也考虑好了自己想表达什么,这个时候还要多想一步:对方听到我的话会有什么样的效果、他能听懂多少、以我对他的了解是否会过度解读?说的话会不会产生一些歧义,会不会有伤害对方之嫌?这一连串的问题一定是有必要的,如果你非要逞一时口舌之快,胡言乱言口不择言,那好坏你就得受着,别事后流泪后悔不已,我就问你一句有p用呢?这样的人只能称之为说话不经大脑,往深点说就是情商低,过于自我,只在乎自己的喜恶,不在乎对方的感受,或许受挫多了慢慢就学会控制自己的嘴巴了,但受挫就意味着痛苦。还有些时候,听者的认知能力和辨别解析语言的能力是否如你预期所高,对于大多数语文阅读水平一般的人来说,可能你的话只听得懂3成,好一点的能听个7-8成,但是一定会有2-3成是无法有效传达给对方的,因为双方的所有都不一样,包括受教水平、生长环境、性格特点、思维习惯都不一样,无法要求对方和你一样的去接受并思考问题,那你就要降低期待和要求,永远别指望人人皆一样,更不要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对方,因为这是对人的一种起码的尊重和理解。
听者来说,要求就更高了。总归是,少点以己度人,多点换位思考;少点吹毛求疵,多点包容理解;少点过度解读,多点心宽大度。因为不管爱听与否,对方话已泼出,这样想对自己好!自己好才是王道!
人与人的交往中,时时刻刻在发生“说者无意,听者有心”的故事,我们常常误解他人,或以自己的理解去理解对方的意思。有时候只是一句玩笑话、有时候对方没经过脑子就说出来了、有时候是即使对方是故意说的,其实我们也没必要放在心上的话。我不提倡语言暴力,我想表明的是“说者无意听者有心”这种情况实在太多。
对于性格敏感“听者有心”的人,特别对自己的亲人,一旦当对方对方说出什么自己不喜欢的,就很容易争吵,爆发脾气,做出很过分的事。但其实,自己只是觉得被误解了,受到了伤害,事后内心痛苦得不得了,而其实,都是觉得不被爱不被理解的自怜感。说难听点,也不过是自己自导自演了这一场场戏。
很多时候因为一句话,我们有了自己的意识投射,然后就变成了互相伤害。其实语言是有力量的,从无意中的话,突然变成吵闹、指责,再慢慢变成一把刀子,刺进双方的心的时候。为什么,我们总让最爱的人受伤,我们是否还在无明的意识中?
其实旁观身边亲人、朋友、自己多年的争吵,不过是“说者无意听者有心”演变来的。我们感觉被伤害的同时,也深深伤害了对方。深层次的说,则是我们都感觉受到伤害了,感到痛苦,然后我们进而攻击对方也让对方痛苦。只是我们常常站在自己的角度,觉得只有自己痛苦,别人是罪魁祸首,而不是,他和我一样,也受了伤害。
书上说,我们会按我们自己头脑里的理解去理解别人的话。所以有时候,我们所听进去的,和对方表达的,还真不是在同一个频道上。
随着年龄的增长,有些在小的时候特别在意的词语,长大后慢慢无感。其实很多时候,受不受伤,还真取决于自己的一念之间。在意一句话,一件事,很多时候都是来自内心的缺失,有哪方面的匮乏。如果能找到内在的原因,常常就能避免 “说者无意听者有心” 这样的情况。
其实我们的心都是好的,可因为自己没有足够的信心,我们一次次觉得自己受了伤。没有安全感的人,他用自己脑海里的剧本演绎了这一切,创造了这一切的现实。所以攻击者,也是可怜人,他总乞求爱与理解,需要一点点证明来喂养自己的小我,喂养那自怜的情绪。如果不能跳出这种虚幻的幻象,也许真的就把人生过得糟糕无比,很难长久的幸福,特别是幸福的亲密关系。
诚然,每个人都是按自己的角度去思考问题的。所以为什么有些人的心很大,觉得什么都不是事,活得宽心舒心;而有些人的心很小,有时候还会故意把事情歪曲。然后觉得对方伤害自己,恨对方。
正如那句话:你的世界就是你意识的投射!
以自己的自以为是去随意揣测别人的话语、行为,然后反抗、开撕。但有时候对方并没有这层意思,然后越吵越想伤害对方,话越难听,变成了互相伤害。我们内心都匮乏,都想赢,都怕被伤害,所以我们才会攻击别人。攻击别人的人都是因为害怕自己受伤。
理解不容易,我们都同时扮演着攻击者和被攻击者。但我认为,我们可以去记下自己容易受伤和反应强烈的话语,来分析自己内在的原因,去避免冲突、伤害感情。毕竟误解带来的冲动,都会付出代价的。
愿,我们都内在有爱,有自信,明白很多时候不过是误解,不过是“说者无意、听者有心”,去拥抱自己和他人内心的脆弱,知道争吵的双方都在受伤害。如果我们爱对方,不仅要守护自己的心灵,也要去守护对方的心灵。
说话有度,理解越多,爱才能持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