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提问:如果老人在早饭时端来一大盘剩饭,而且是混合了一周以前、两天前和一天前各种剩饭精心调制的一盘剩饭。作为儿女,你是吃还是不吃?
A答:坚决不吃,拒绝一切剩饭!
B答:这剩饭有些太久了,如果只是昨天晚上剩下的,还可以考虑。
C答:也许会吃,因为不吃老人会认为浪费粮食,会不高兴。
D答:必须吃啊,而且要一点儿不剩全部吃掉。要不然我妈就会吃掉,那样对她身体不好,还不如我吃掉。
在大多数勤俭持家的老人眼里,A、B是浪费奢侈的,C是通情达理的,而D绝对是被夸无比孝顺的,
今天早上,在我家,我就是A,而我老公就是D。
我问老公为什么不能倒掉,他说倒掉老人会生气,不想让她不高兴。
我说对老人身体不好,对你自己身体就好吗?
他说至少不让老人吃,又不惹老人生气,对自己身体不好也不在乎了。
这孝顺劲儿也是难找了!虽然以前他也跟老人“斗争”过,通过劝说、讲解健康知识或者直接倒掉,但是收效甚微。几番周折之后发现,很难无法改变老人的习惯。所以放弃,干脆顺着。所以就出现了今天早上这“愚孝”的一幕。
2.
好友西西(为保护隐私,此处用化名)曾经在结婚一年后离婚,让我们几个姐妹大为吃惊。西西与男友恋爱七八年,最终领证准备“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可是一年的婚姻生活到底发生了什么,会让西西毅然决然选择逃离?
在我们几个姐妹的惊愕中,西西讲述了一系列生活的“鸡毛蒜皮”。总结起来一句话:他老公太孝顺!
他的孝顺足以让西西颠覆三观。生活当中一切的婆媳差异,西西的老公都能用这样的逻辑让她做出妥协:我妈一个人养我长大不容易,我必须孝顺她,没结婚前我很孝顺,结婚后会更孝顺。言外之意,不能“娶了媳妇忘了娘”,所以孝顺娘永远是第一,媳妇必须接受。
西西有委屈更有郁闷,试图跟老公沟通以求解决,甚至仅是一点点安慰,但是老公听后几乎都是用这句话回答:我妈她没读过书,你是研究生高学历,就应该宽容大度,凡事顺着她,让她高兴就好,要不然你怎么能成为“孝顺媳妇”?
身为一家之主的大男人完全不能理智又机智地调节母亲与爱人之间的小小差异,反而用他的“愚孝”把通情达理的妻子置于“不顺着就是不孝”的境地。这样的婚姻不解体才怪。
3.
古人中愚孝的例子也不少见。
孔子的弟子曾参,宁可等着被父亲打至休克,都不肯逃开父亲的棍棒。醒来之后还立即问父亲“您受伤了没有?”。而挨打的原因仅仅是因为他锄草时误伤了禾苗。可以不立即为自己辩解,在父亲暴怒之下暂且躲避,息怒之后再慢慢沟通,也算不上有违孝道。
孔夫子那个时候对曾参的愚孝也是颇有微词,当然他是用舜帝的故事去做对比的。舜帝做儿子的时候,父亲如果用小棍打他,他就等着;大棒打,他肯定逃跑;如果父亲想杀他,他肯定逃得无影无踪,绝不会让父亲找到。当然了,这并不是说舜帝就不是个孝顺儿子,当父亲需要他帮忙干活的时候,他总是跟随左右,为父分担。
针对“愚孝”的话题,我和老公展开了一场“辩论”。虽然我口才不如他,但是道理很显然,所以最后是我胜出。为了表达对“胜方”的尊重,也是为了寻求解决之道。老公找到了一篇好文,我拿来与老人家分享。文中有权威专家的各种解读和警示,让老人深刻领会剩菜剩饭之害,并对以后的做饭计划作出良性调整。
好友西西再婚之后,跟老公甜蜜恩爱。婆媳之间虽然没有亲如母女,但是在老公的正确调节中,一直和睦相处。不“愚孝”的老公让西西的婚后生活幸福指数大增。
古人的愚孝故事是留给后人做警示,后人大多一看即懂,但是在生活中自己是否能避免与古人犯同样的错误,也是难说。
孝顺是好事,但是要有度,也要有方法。一味的顺承,是愚孝,不可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