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班的路上用讯飞读书,听了碧树西风的文章《花八年的时间复读考上北大,是没有意义的》;作者的思考还是一如既往的入木三分,表述也很简单直接,现在的我听起来真的很受用,不知道回去10年,我会不会觉得作者太残酷,社会太现实啊。
因为觉得说的好的地方太多了,完全用自己的话来概括,读者看不到文章精彩的地方,实在有些可惜,也无法还原听书时,自己真实的思考;所以今天先摘录,然后放思考。
说的直白一点,他是承担了风险,然后等待收获;而我是脚踏两只船的,我拒绝承担风险,要求先给收获,才肯继续加码。
拒绝承担风险,这是典型的投资思维。投资的刚需在于避险,这个读过李笑来《财富自由》的人都听说过。
当我们用投资的思维来看待工作的时候,往往都是谈复利,谈积累,谈拐点,但是作者看到的是,风险,他自己的践行,就是回避风险。
在副业上,如果没有看到收获,就加码投入,放弃原有的工作,是最大的风险。
我接触碧树西风是芳姐在币乎的一篇文章推荐的链接,作者讲自己,当年也就是14年,作出重大决定,在职业上甘心走下坡路,坐冷板凳;在工作外,搞投资赚钱,靠写作赚名气。
下面这句话我印象深刻:
人到中年,不但变得油腻,面临的不仅是经济危机,还有各种平衡,名和利的平衡,时间和效率的考量.
对于作者来说,投资带来金钱,而写公众号赚到名气,名利双收,此时工作已经是鸡肋。我似乎也在作者描述当中,看到了自己的希望。
不过,当时我可能无意的选择性忽略了一个细节,无论是芳姐,还是碧树西风,他们工作外的收入和名气都已经远远的超过了他们的本职工作,这时才有时间和效率的考量,说可以放弃现在的工作。
今天的文章,作者非常明确的说到了这个大大的前提。如果,还没有看到收益,就毫无保留的把精力投入到工作以外的事情当中,跟凭借幻想的收益,all in赌博没什么两样。笑来说,20%已经是all in 了,投资要谨慎,对待工作外的事情,也一定要谨慎。
在还没有形成稳定持续的收益,而且收益超过本职工作之前,大部分的精力还是要放在工作上,小部分的精力去尝试新的领域。
第一年的起点让我知道,这件事很适合我,就像樱木花道他没训练就能灌蓝赤木刚宪一样,没这个起点,我就不会开始;
第二年的经历让我看到希望,这说明训练是有效的。流川枫也许真的训练过很多年,也非常优秀。但是,如果你能够一出场就灌蓝赤木刚宪,集训三个月就追到流川枫数年的努力,那说明这事值得往下做。
两者缺其一,我就不干了。
这两点,就是检验一个事情是否值得继续下去的原则
1 这件事情是不是适合自己
2 刻意的练习或者训练,是不是能够持续提升收益
工作上呢,08年的时候是软件工程师,09年的时候是软件架构师,而11年,我去了甲方做了系统架构师。
这个过程里,在职业上我是迅速上升的。
从一个指标上就能看出来在职业上我没啥牺牲,比如09年我做软件架构师的时候,同为架构师的其它4个同事最少也在那家企业做了5年以上,而我,进去才1年。
所以,我没有付出什么成本,这是坚持的主要原因。
我是一个不见兔子不撒鹰的人。
换个角度说,如果我撒了鹰,那一定是我见到兔子了,也许旁人没意识到,但我肯定见到了。
“不见兔子不撒鹰”是一种极为理智的做法,一定要摸到利益,或者说能够看到大概率的利益,才能逐步投入更大的成本
所以,从12年开始,我才真正追加,追加所有的钱,你注意,是我个人所有的钱。
我并没有找父母朋友去借钱哦,已经是明摆着暴利的情况下,我仍然没有借过一毛钱,甚至连自家人的钱都没动用。
也只不过是追加了个人全部的钱,仅此而已。
这个举动非常的保守。
它当然让我少赚了很多,但是,它也意味着,这件事从头到尾,风险被我控制在极低的程度。
控制风险,控制风险,控制风险
随着成功的概率加大,才逐步的加码,核心都是控制风险。
这就是所谓的无心工作。但是你要注意,这是有前提的。前提就是,我的职业,我的行业,带给我的收入,和投资相比,占比已经很低了。
假如08年,我选择的不是超短,我要是个长线,或者波段的打法,全年亏了5%,那我已经放弃了,专心工作去了。
正是因为开局,它就给我一个非常明确的预期,我才肯多投入一年,而且也只肯下3个月薪水这么一丁点的注而已。
有了明确的预期,才可以逐步加大投入,注意是逐步的加大
直到12年,面对着利润赤裸裸的诱惑,我也只是肯加注,而没有放弃职业。
一直到14年,职业都变成了鸡肋,我都没有丢掉它,只是让它保持原样,暂停攻势。
由此可见,我是个保守主义者。
这中间出任何差错,我都可以全身而退,继续在本行内做该做的事情,不会伤及羽毛。
即使工作变成了鸡肋,都不丢弃,只是让它保持原样,暂停攻势
这样做的本质是什么,即使看起来稳赚,但仍然不排除有出问题的风险,到时候,还可以全身而退。
保守主义的内核是,控制风险。
我联想到,三九把投资者分为了两类:保守型投资者和进攻型投资者
保守型投资者,手里的资产已经有一定的级别,所以投资主要的目的就是避险,所以采取防守的姿态;就像碧树西风这样,手上已经有了很好的资产,就是他的本职工作,互联网企业副总,年收入怎么都是百万级别的,而且这样的中年人,都有较高质量的生活,需要稳定的现金流支撑,不允许他做激进的动作,瞎折腾可能把已有的资产都搭进去。
进攻型投资者,手里没多少资产,没有多大的积累,投资的主要目的就是赚钱,所以采取进攻的态势;刚刚进入职场的年轻人,虽然收入不高,积累不深,但是好处在于没有家庭的牵绊,没有高质量生活要求的高支出,这样的投资者,在职业的选择上,反倒是可以激进一些。
不过,无论对于防守型还是进攻型的投资者来说,骑驴找马,不见兔子不撒鹰,这种做法,是最为稳妥的方法。
我是个很喜欢说怪话的学生,在下面就接了一句话茬。
我说:假如我是北大的招生老师,我绝不会录取复读生。
事实上,后来,清北确实执行了这一策略,不再录取复读生。
这么做,是为学校好,也是为学生好。
站在学校的角度看,录取复读生不公平,人家读了12年书,你读了13年书,你考的比人家高,能说明什么呢?不能说明什么,你成本高呀。
站在学生的角度上看,这就是告诉你,愚公移山的精神不可取。
任何游戏,都是有时间限定的。假如你12年做不到,那就算了,不要勉强。早一点放弃,早一点转型,才更加明智。
作者的观点,背后有一个考量,那就是“机会成本”。不同的人,不同的时代,你去复读8年,付出的机会成本是不一样的。
如果你是一个在80年代参加高考的寒门子弟,你除了死磕高考,几乎别无选择,考中几乎等于人生成功,那个年代大学生是天之骄子,清华北大的毕业生更是宇宙娇子。为了一生的成就,去死磕一回,可能是值得的。
80年代,高考本身就是最大的机会,你死磕高考,没什么机会成本。
但如果你老爸是高官,你不上好大学,同样给你安排好工作,和天之骄子平起平坐,死磕就毫无意义,不如早点去混工作,早点提拔。
如果时间换作是在2015年代以后,即使你是寒门子弟,高考也已经不是唯一的一条上升通道;市场化经济,让资源能够得到更优化的配置,人才也一样,只要你是人才,市场会看到你,会把你安排在合适的地方,这时毕业学校作为选人标准虽然还有一些作用,但是已经被弱化了很多了。
如果你还是死磕高考,你付出的机会成本是,提前进入市场的8年间,遇到的各种机会。
人的每一次选择,就像打牌,就像玩梭哈。
开牌就得开的好,开不好,我就不跟了,我不可能傻到最后一轮才发愁要不要梭。
我不跟,重来呗,还有下一轮。
但我如果明明没看到希望,还跟了那么多轮,就像那个复读了八年变成传说的前辈一样,那岂不是没有止损,没有风险管理了么?
天赋和资源是天生的,我们无法改变,也不要较真,干适合自己的,不要你是鱼,非要去学习飞行。有的人有资格混,有资格不好好读书,那不代表你也可以这样。
因为这些满脑子努力万能的人,从来不肯动脑子想想,人世间的事情一开始,就是分为两种的!
第一种,叫做进企业,升管理,做高层;
这几乎是人人可以做到,根本不需要天赋,只要你努力,努力,再努力,训练,训练,再训练就可以完成的事情。
因为它的头部效应不是很明显,事情太多了,不是一个明星员工一个人做完,大家就没得做,而是需要大量的人一起参与,一起做。
所以这些领域叫做人人有饭吃。
第二种,叫做当作家,当明星,当篮球运动员,当艺术家,做投资。
这些事情,全部都是头部效应极其明显的。
啥叫头部效应?
我们都记得乔丹,往下你最多说出十个,球迷们最多说出一百个,剩下的,全都没人记得。
这些事情,从一开始就意味着,极少数的人会攫取绝大部分的利益,而大部分参与者都将竹篮打水一场空。
这些领域里,只要开局没有希望,就根本不值得投入努力,否则,真的是毫无风险管理意识。
所以,认清楚你面对的机会是属于第一种,还是第二种,这非常重要。
第二种事情,凭天赋,比如写作,我现在越来越觉得,我在写作方面,并无突出的天赋,即使投入大量的时间,可能也是一般般。所以,写作的目标不是以此为生,而是当做思考践行的工具。
我的天赋在于什么呢?我认为,是和人的交流,因为英语感觉很好,又懂一些历史,地理,投资等通识知识,很擅长和老外交流,这一点,我认为可以在我正在尝试的领域,有所斩获,至少在参与这领域的中国人中,做到头部,实际上,我还没看到有其他中国人。
其实,和人交流可能不算天赋,如果能够把死的说成活的,这可能才算天赋。但是这不重要,即使是在第一种事情中,如果你拥有一些优势,加上努力,还是更容易成功的。
不尝试不会知道自己是否合适,现在最关键的是,去投入一部分时间,尝试这个模式,是否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