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的文章(37)《有钱就痛快地给孩子花吧》,可能是我没有表达清楚,我的意思是家长在有钱的情况下就应该痛快地给孩子花钱,不要抠抠索索,诉说自己有多苦多不容易,所以,想表达的其实是:爱孩子就痛快地给他花钱吧。
痛快地给孩子花钱,要什么就买什么,是不是无条件地满足孩子的欲望?这会不会造成孩子太任性?其中有没有原则,有没有一个度?
当然是有一个度的。痛快地给孩子花钱,是让孩子建立起对家长的信任。让孩子觉得,只要是正当合理的消费,家长都会满足他,这样孩子内心才不会有匮乏感。对家长建立起了信任感的孩子,是可以学会等待,能够做到延迟满足的。
要理解延迟满足这个概念,先从一个实验说起。
美国斯坦福大学的心理学教授曾经在一个幼儿园设计了一个“延迟满足”的实验。让十来个孩子,每人单独待在一个只有一张桌子和一把椅子的小房间里,桌子上放着儿童爱吃的棉花糖。告诉他们可以马上吃掉棉花糖,也可以等研究人员回来时再吃,如果能等到研究人员回来后再吃,则可以得到一个棉花糖作为奖励。
对孩子们来说,实验的过程非常难熬。有的孩子为了不去看那诱人的棉花糖捂住眼睛,或者是背转身体,还有的孩子开始做一些小动作,甚至用手去打拍打棉花糖。结果,大多数孩子坚持不到3分钟就把糖吃了,大约三分之一的孩子坚持到最后(15分钟),成功延迟了自己对棉花糖的欲望。
后来的一系列跟踪实验表明,当年那些不能克制自己的欲望马上吃掉棉花糖的人,更容易出现行为上的问题,成绩分数也较低,他们通常难以面对压力、注意力不集中,且难以维持与他人的友谊。而那些等待了15分钟才吃糖的孩子的学习成绩比那些马上吃糖的孩子平均高出210分。
那些能够延迟满足的孩子自我控制能力更强,他们能够在没有外界监督的情况下适当地控制、调节自己的行为,抵制诱惑,保证目标的实现。
所以,延迟满足就是我们常说的忍耐,为了追求更大的利益,可以克制自己的欲望,放弃眼前的诱惑。延迟满足能力强的孩子,未来更容易发展出较强的社会竞争力、较高的学习和工作效率,延迟满足能力发展不足的孩子,则容易出现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如,一边做作业一边看电视,上课时东张西望做小动作等。
因而,很多家长为了孩子将来的成功,会急于训练孩子的延迟满足能力。网络上有一个妈妈,拒绝给孩子买乐高玩具,对孩子说“等你工作了自己挣钱买”。此言一出,引起强烈反响。反驳的意见是,等他将来有钱买乐高了,还会有如今玩乐高的快乐吗?
这里的问题是,既然延迟满足的能力如此重要,在生活中如何才能做到有效地延迟满足呢?是不是及时消费了,孩子就不能获得延迟满足的能力了?或者是,事事都让孩子延迟满足,就可以训练出强大的自控能力?
其实,这个概念出来后,也受到家长们的误读。家长们打着延迟满足的旗号,限制和控制孩子的消费。衍生出来的问题有:
一、多大的孩子适合做延迟满足的训练
根据专家的研究,5岁是分界线。4岁以下的孩子大多不具备延迟满足的能力,而5岁以上的孩子可以训练,8-13岁的孩子,都可以发展出一定的延迟满足的能力。所以,太早的延迟满足训练,有可能会带来不好的效果。
在商场,在超市,我们经常可以看见家长不买东西就在地上打滚哭闹的孩子,孩子太小的话,可能会影响其安全感。这有两个不利的地方。第一,如果孩子哭闹之后,家长扛不住还是给买了,那么,这种哭闹会被孩子当作一种要挟家长的手段。第二,如果家长坚持不买,那么,孩子的欲望暂时被压制住了,但绝没有消失,同时影响其安全感的形成。
二、延迟满足的东西有多稀缺
在刚才那个实验中,棉花糖的稀缺程度在不同的孩子眼中是不一样的。对于平时经常得到棉花糖的孩子来说,不会把眼前的诱惑看得太重,所以更容易主动延迟满足,而平时无法轻易得到棉花糖的孩子,会把眼前的利益看得更加宝贵,在没有外力控制的情况下,容易迫不及待地占有。
生活中存在匮乏感的孩子,当有机会轻易得到心仪的物品时,一般难以自控。从这点也可以看到人们说的富养女儿的一些依据。只有各种东西都见识过了,满足过了,才不会在将来被花花绿绿的物质世界所蒙骗。
《欢乐颂》中有一个情节,樊胜美向人借钱无果后,在医院里哭诉,“他给我买那么贵的东西,怎么会不爱我呢?”从小物质匮乏的她,以为给自己买贵重东西就是爱,殊不知,在有钱人眼里,她所谓的贵重东西根本就不算什么。
三、让孩子学会控制情绪再控制行为
说到底,延迟满足训练的是孩子的自控能力,能够控制自己的行为,而要控制自己的行为,首先要学会的是控制好自己的情绪。
在孩子太小时进行延迟满足训练,可能会让孩子幼小的心灵很受伤。父母及时的回应及陪伴,接纳孩子的欲望和情绪,让孩子的情感和消费需求得到满足,给予孩子充足的安全感,可以让孩子情绪平稳,慢慢学会自我控制。
这里还要注意,这种自我控制,是孩子自己的控制,而不是大人强加的控制。
对于年幼的孩子来说,要实现自我控制并不容易。以零食为例,我们孩子小的时候,会吵着要各种零食,尤其偏爱垃圾食品。这个时候我们是一边满足一边控制的,但孩子对各种零食的欲望依然存在。
于是我们改变方法,接受孩子喜欢吃零食这个现实,所以去超市买东西时,每次都买回来一大堆。并把所有零食交由孩子保管,告诉她可以随便吃,但不能贪吃,要学会控制。这使她有了极大的满足感和控制感。开始的时候,她还是非常贪吃,总是拿着喜欢的零食吃个不停,经过提醒后会有所收敛。
后来,她慢慢地对家里的零食变得熟视无睹了,想起来的时候就吃一点儿。某日,她的小朋友来我家玩,看到林林总总各种零食,羡慕地说:“这些零食都是你的吗?好羡慕你啊,这么多零食。”其实,那个孩子家的经济条件比我们好多了,但对零食控制得比较严。
去超市买东西时,孩子也不再贪心。她甚至会自己去比较衡量各种商品的价格。有一次,我陪她去买零食,她拿了好几种。付款时,她指着一袋小饼干问收银员,这个多少钱?答曰20元。她主动说,那这个我就不要了吧。即使我在旁边说,没关系,你想要就买吧。她也是毫不犹豫地把这袋饼干放下了。
当接纳了孩子的情绪,接纳了他的行为之后,他才有可能去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
四、延迟满足与及时消费之间的度在哪里
进行延迟满足训练固然有一定好处,但过早或过度都不好。
及时回应孩子的消费需求,帮助孩子建立安全感,这在孩子的早期阶段是非常必要的。但如果一味地追求及时消费带来的安全感,就容易使孩子为所欲为,变得任性且不懂节制。
所以,有了安全感之后,就可以试着逐渐限制孩子的一些消费需求,这时不会对孩子造成特别的伤害了。
我们在孩子进入小学阶段后,消费之前会跟孩子约定好。比如,每次只能买一个或两个东西,家里已有的东西不能重复买(除非坏了),贵重一些的物品需要在重大节日时才买,生日、儿童节、圣诞节,孩子可以买她想买的任何东西,没有金额限制。这样,孩子的心里会对想买的东西作出权衡和排序,学会在众多商品中进行选择,并学会放弃和等待。
在跟孩子约定时,家长一定要信守承诺。说过的话就要兑现,要不然,失去孩子的信任,孩子将来宁可要眼前的诱惑,也不要没有结果的将来。
随着孩子逐渐长大,孩子必须明白,不是他所有的需求都能得到及时满足,将来走向社会时也是如此。所以,他得学会等待、学会忍耐和克制,并为之付出一定的代价(等待的时间)。在我们中国人的语境中,所谓“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反映的也是这种理念吧。
说了这么多,想表达的无非是:延迟满足和及时消费并不矛盾。在及时满足的基础上,建立安全感,之后再逐渐进行约定和限制,训练孩子延迟满足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