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甜甜中原焦点网络初25+中25+讲13坚持分享第368天,7期约练第二周2次,累计共74次(18来6box22咨27观)
坚持持续读书打卡第43天,今日读书《陪孩子遇见美好的自己》,从忍让孩子的兴趣开始,读书收获:
在这个故事里,我和小康一开始的对话重点不在于对话的细节,而是当下彼此的关系,一种彼此是否能在「互为主体」状态下连结的关系。很多孩子在生活中不断地被问题打扰,所以周遭的人会习惯用问题来定义孩子,「问题」就成为孩子的代名词。在这种状态之下,很多孩子想要表达「自己」声音的时候,都容易被忽略,因为消除「问题」往往比听孩子想表达什么更为急切,而且有问题的孩子一犯错,往往会被认定没有表达自己的权力,如此一来,孩子主体的声音就没有叙说的管道。
我和小康见面,一开始做的是先去珍惜孩子的声音,尊重与接纳孩子可以表达自己的状态。能帮自己发言,就算是抗拒、就算是不想说,都是好故事的入口。当我们有看见的眼光,就会知道怎么面对表达「现在不想说话」的孩子而做出回应。我们不会再次忽略他们因为担心、焦虑、愤怒、陌生、疑虑……而采取拒绝说话的行动,事实上这些行动早已是在表达了。
我不只一次经验到,当我尊重孩子现在不想说话或不想说某个议题的时候,孩子反而可以放松、放心的和我互动,如此在对话的关系里就更能发展出新故事。因此我会说,当孩子可以当自己的主人来发声,就是新故事的好入口。
这个故事的另外一个焦点,是我跟小康开始建立关系,不是从小康被罗列的一堆「问题」故事开始,而是从一条会让人内在跳动、热情滚滚的地方开始。叙事取向助人者的眼光往往会关注在「问题故事以外」的故事,称为支线故事或新故事。好奇人们的兴趣与嗜好,是我最常用来建立关系以及看见新故事入口的管道。因为兴趣与嗜好,往往是人们在生命里享受且有成就感的时刻。在兴趣里,会涵纳人的热情,常常是人快乐又光荣的舞台。在兴趣里,当事人的角色往往是「专家」,当事人的生命样貌,往往是「活著」。在这样的故事里和当事人相遇,叙说出来的生命样貌常常和「问题故事」里的当事人有很大的对比。从兴趣、嗜好、享受里去找当事人的故事,往往可以展现当事人喜爱的自我认同。当我用叙事的方式来到这里,表达好奇,常常就打开了一连串新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