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觉得某件事需要努力和坚持才能完成,那这件事大抵从一开始就注定做不成了——需要努力、需要坚持,说明骨子里不愿意做。骨子里不愿意做的事,是不可能做好,也不可能做成的。
正确的做法是:
1.赋予它存在的正面意义
无论做什么事,在开始之前,都要想尽办法为这件事情赋予极其重大的意义,甚至多重重大意义。
李笑来列举了他写专栏的例子:以他目前的情况,通过写文章赚钱事很难让他有动力的,至少不会有极大的动力。于是,他决定,用从这个专栏赚到的所有税后收入建立一个公益基金,然后把它放在一个鼓励大学生学习计算机知识的奖学金里去。这个策略让他兴奋、注意力高度集中、创意层出不穷,有了持续不断的写作动力,而不是靠“坚持”“努力”。
一念一世界。人与人的差异,往往只是一个念头的不同造成的,可实际上的价值差异,却是整个世界的差异。
2.赋予它不存在的负面意义
当你决定习得某项技能的时候,在你已经想办法为它赋予了很多正面意义之后,还可以为“没有它的存在”赋予很多负面意义。
若没有这项技能,现在有什么事情我根本做不了,或者根本没机会做?
进而,我在将来会遇到什么样的困难,会失去什么样的机会?
若最终没有掌握这项技能,我就会和哪些人一样?他们的生活究竟因此变得那么凄惨?
不仅要罗列,还要“展开想象的翅膀”,把你能想象出来的细节“栩栩如生”地写下来。这会吓到你的大脑(准确地说,是把那种你所需要的恐惧深深埋入你的潜意识)。然后,你的大脑就会在很多时候自动工作,催促你抓紧时间,否则,它就会焦虑、害怕、不安……
3.处于同类之中
还有另外一个尤为重要的技巧:
想尽办法去寻找拥有那项技能的人和人群(买房、学开车等都是社交化学习),尽量与他们共同度过大量的时间。如果没办法一对一交流,也起码要时刻关注他们(要想办法“从物理上接近目标”)
社交,从来都是学习活动的一部分。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所以,当你与拥有某项技能的人(最好是人群)在一起的时候,你就会不由自主地“发现”、“感受到”那项技能其实是很自然的,很实用的,没有它是根本不行甚至完全不可能的。这些判断上的变化会极大地影响你的行为和感受。
于是,很多在另一个世界里“很艰难”、“很痛苦”、“很难坚持”、“如果没有毅力根本就做不完”的事情,在你的世界里就全都变成了“特别好玩儿”、“根本停不下来”、“谁不让我做我就跟谁急”、“要是能多玩儿一会儿就更好了”的事情。
所以,把“
而不是意味以为“努力”“坚持”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