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老大总爱跟我反着干,让她往东她往西,你说让她赶快做作业,她会一直在那里削铅笔……弄得我头疼不堪,想发火吧,人家还有振振有词:我不削铅笔怎么写作业?
从讲座上听来一个小故事。
一个人去买菜,姑且称他为A吧,要买三个西红柿,一大两小,一称3.5元。A说,哎要不了这么多,拿下去一个大的,称上显示2.8元。如果是我的话很可能就掏出2.8元拿上西红柿走人了。老板说哎,算你两块五吧。谁知偏偏遇上了高人,A说:哎呀老板,那多不好意思,我要那个大的吧,给你7毛!
看到没,这就是逆向思维。这个故事给了我灵感。
给老大买了一套思维导图的书,没提前跟她说。书到了之后,跟她说这是妈妈给你买的一套新书,现在不能做,要等假期里跟妈妈一起做。因为这套书特别好,妈妈也想学习。
说完我就去厨房做饭去了。吃饭时怎么喊老大都说妈妈你们先吃,我还要看会书。我过去一看,这个小家伙竟然在我做顿饭的功夫里把一本36页的思维导图都做了大半部分了……
看着我很惊讶的眼神,她还有点不好意思,说:妈妈你看这个可好玩了……吧啦吧啦一大堆。
初试小捷,让我很感谢去听了那场成刚老师的讲座。
随处可见的共享单车,前短时间火热的共享雨伞,说白了都是逆向思维的运用。共享雨伞一夜之间被借走了几十万把,借雨伞者都要先缴纳19元的押金,虽然价值9.9的雨伞有去无回了,但谁敢说操作共享雨伞的人是亏损了呢?
古时的司马光砸缸,乌鸦喝水,这些都是我们这一代人耳熟能详的东西,但能把这些东西运用到生活中的应该不是很多。
中国的传统思维是:我是你妈妈,我是为你好,我这么说这么做都是为了你,说话直来直去并没有不好,关键在于话要说的有技巧。说话前先想想你的意图,你想让孩子怎么做,然后再掂量话该怎么说。
今天早上气温低,我给孩子拿出两套衣服,对她说,这两套衣服里你想穿哪一套?自然而然地转移了她的注意力,她会选择自己比较喜欢的一套,我的目的也达到了,作为妈妈无非是想她穿厚点儿,别冻着。这个方法是不是比在孩子身后喊记得穿秋裤要好很多!
当然了,2岁之后的孩子这个方法都可以应用,2岁左右孩子开始发展自我意识。这个阶段孩子的特点就是经常“不”字当头。
宝贝儿,吃饭吧?
我不要!
出去玩吧?
我不要!
……
太多类似的场景了,针对这种情况给出选择就是一个很好的解决办法。
宝贝儿,你想吃胡萝卜还是西兰花呢?
宝贝儿,我们是再玩一分钟还是再玩三分钟之后出去玩呢?
无论是大人还是孩子,都不喜欢被命令。所以,当你命令他们干这个,禁止他们做那个的时候,他们多少都会有些反感。因此,我们要采取一种巧妙的办法,不需要命令就能使她们自然的去干或是自觉的不干。要知道,用强迫的方式命令孩子学习,效果往往适得其反,虽然,一切都是出自母亲的好意,但往往事与愿违。
作为一个母亲,我们与其命令孩子学习,不如引导他们正确地对待学习。
福禄培尔曾说:人类的命运,与其说是掌握在当权者手中,不如说是掌握在母亲手中。因此我们应该努力启发母亲,人类的教育者。
一个女人把孩子带到这个世界上来,如果不能承担起教育孩子的责任,那他就不能称之为一个母亲。学习做一个母亲,任重而道远,我一直在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