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破产的写作计划。——序
7月初,阿姨打来电话,说表妹中考成绩不理想,一中进不了,只好在二中与五中之间选择。
“二中吧,离家近,师资也不错。”毕竟是自己的母校,还是有感情的。
过了半个月,与阿姨通电话,她说二中这几年不太平,让表妹填了五中的志愿。
太平?就我16年的读书生涯,似乎没有哪所学校符合阿姨心中的太平。
打架斗殴,早恋辍学,小集体,小圈子,甚至是死亡,这些不是每个青少年都会遇到的事情么?
孔子曾说:“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
我觉得应该是戒之在斗。
第一次接触打架这个词是五年级,那天晚上下了很大一场雪,凌晨三四点,地上铺满积雪,室外白茫茫一片,我们还以为提前天亮了。
室友的哥哥在附近初中读书,提了满满一桶雪放到宿舍窗台上。“玲玉,玲玉,外面下雪了,快起来看雪。”
我们这些南方人对初雪的欣喜,北方人应该很难理解。全宿舍六个人披了件棉衣,就跑去院子玩雪了。
“你哥呢?”
“我哥帮他朋友打架去了,他们约在我们学校操场打架,打完就去上早自习。”
“哦,打架。”
读初中后,打架的事情就见得多了。
有单挑,也有群殴,学校那块垃圾场几乎成了男生的约架圣地。
提前约好时间、人数、谁与谁对决,整得跟武侠小说似的。
真正近距离观战,还是初二。
学校新来了一个转校生,曾在武术学校念书。个子不高,脾气冲的狠。
那天中午,这个男生不知道跟另外两个高个子男生发生了什么冲突,三个人在教室楼道打起来了。
一个旋风腿踢了过去,不愧习过武术,打起架来,招式十足,一对二,完占上风。
这架没打多久,他们三就被教导主任逮到办公室挨训了。
女生之间也会打架,大多是扇耳光、踢肚子、扯头发。唯一一次女生间的群架是2009年初三。
当时学校有群初二的“小太妹”,她们七个人组成了核心团伙,专门欺负老实人,无论男生女生。
不帮忙写作业,就堵在教室扇耳光;不帮忙打热水,就把被子扔到水坑里……
听闻了这种种恶劣行径,初三的学姐按耐不住了。“我们初三的还没毕业呢,她们就敢这么嚣张了,以后还得了。”
也不知是谁发起了这项“教训学妹”的运动,总之,学姐怨之,久矣。
联名单写在一张信纸上,密密麻麻的名字,涵盖了初三四个班级的女生。
这场为“正义”,为“长幼秩序”,发起的女生战斗,爆发在一个周五的傍晚。
参战的学姐有三四十人,被围攻的是学妹七人。
战况声势浩大,但战斗不到半个小时就结束了。
四个外校的男孩子骑着四辆摩托车,从包围圈里救走了这七个女生。
在教导主任的喝令下,初三的学姐们也纷纷作鸟兽散去。
再后来,读高中,男生之间的斗殴,除了拳脚,还增加了钢管等武器。
那天心情不好,逃了一节晚自习。一个举着钢管的男生带领着一群男生,从林荫大道冲出来,追打一个高高壮壮的男生。
“给我打。”带头的那个男生高喊。
一时间像是看抗战片,吓得屏住呼吸,定在了原地。
他们犹如蝗虫过境,忽然而来,忽然而去。
还是隔天听室友八卦得知,高二的男生冲冠一怒为红颜,找来校外的同学朋友,追打那个骚扰自己女朋友的体育生。
被打的男生左手骨折进了医院,打人的男生直接被开除了。第二学期,事件的女主角转去了男生的新学校。
没打过架的青春期,就像一杯白开水,不够味。
打过架,知过疼,才能添加男子气概。
当然,年少气盛,血气未定,要戒之在斗。
后记:
我自己的青春期是杯白开水,寡然无味。但我一直以着极大的好奇心,默默地关注着别人的生活。有人是酒,有人是泪,有人是山泉,有人是果汁,还有人是血。
少年情怀总是诗,少年心事无人知。他/她们的故事,我都记得呢,只是现在有更想写的东西。新城控股的事,我的笔不会放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