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最近这一周,最热门的事件,莫过于今年的诺贝尔奖结果了。尤其是本年度三位经济学奖获得者,更占据了各大媒体的头条,因为他们的研究直击了我们的灵魂——告诉了我们贫穷的本质。
他们认为,贫穷很多时候并不源自于懒惰,而是因为信息渠道受限,不知道一些正确的理念,错误的操作,从而造成恶性循环。比如,穷人们不懂得基础教育的重要性,而让孩子过早辍学去谋生;不懂得存钱购买健康保险,以避免患病时绝望;不晓得疫苗的重要性,以致于受到疾病的侵袭。
好的理念对一个人的脱贫致富有多重要?只有亲身经历过的人,才有深刻的体会。一如我当年,如果没有读过《富爸爸穷爸爸》的书,没有听说过草帽曲线,没有意识到被动收入的重要性,我也无法走到今天这一步。
话又说回来,单就诺贝尔奖本身,也能体现理念对脱贫的重要性。
2.
一百多年前,诺贝尔去世,他留下了3100万瑞典克朗(购买力相当于今天的13亿元人民币),他说:“我死后,遗产当奖金,要让学者衣食无忧,不担心生活问题。提供给学者们的奖金,要相当于大学教授20年的薪水。”
于是,遵照他的遗嘱,信托基金会每年颁出六个奖项,并发放高额奖金,成为全世界的年度盛事。这一颁,就颁了119年。
尽管1901年第一次颁奖的时候,每单项的奖金只有15万瑞典克朗(不过,想象一下,当年的钱是多么值钱,与今天不能同日而语)。但是,奖金逐年增长,1980年单项奖金为100万瑞典克朗;1991年单项奖金为600万瑞典克朗;2012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时候,单项奖金已经高达800万瑞典克朗了。
以每一个单项800万瑞典克朗计算,六个奖项,一年就要发放4800万瑞典克朗,远高于诺贝尔当年留下的遗产。
为什么3100万的遗产,每年发那么多,连续发了119年,还没有发完呢?这个问题,如果你不懂投资的正确理念,你一辈子想破头,也不会想通。
新闻常常报道,那些中了六合彩头奖的人,过几年再去回访,发现他们中的很多人又退回了起点。因为他们不懂得如何管理钱,就算天上掉了一大笔给他,也难以维持长久。
这就是投资理念缺乏带来的危害——就算你手里有了很多钱,也留不下来。
那么,诺奖基金是怎么做的呢?
一般来说,由捐赠设立的信托基金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花费型,顾名思义,基金是用来花的,花完算数。另一种是永续型,不能直接花费,而是用来投资,用投资收益进行花费。
我们常常提议,不要急着买奢侈品来享受,先存钱投资,等投资产生了被动收入,再用被动收入来享受,是一个道理。
诺奖基金就是永续型信托基金。每年,该基金会将投资净收益的10%作为公积金继续投资,余下的90%交给各颁奖机构作为奖金和评奖费用。只用投资收益颁奖,且每年还要强制留下投资净收益的10%继续投资,才使得诺奖,一百多年来,长发长有,越发越多。
我们理财也是如此,除了每个月从工资收入中存下一笔加入财富账户进行投资以外,投资产生的收益也别全用作享受了,也要留下一笔继续滚存。这样才能产生复利的效应。
3.
事实上,诺奖基金也不是一开始就找到正确的投资理念的。当年,信托公司遵照诺贝尔的遗嘱,成立了信托基金,主要投资于较安全的国债和存款。就像如今很多人把钱放在银行或宝宝类产品一样,虽然安全,利息却很低。所以,很快,到1953年的时候,诺奖基金已经颁剩只有2000万了。
1953年开始,诺奖基金会改变了投资策略,开始投资股票和房地产。对资产配置进行了系统性的调整,大致如下:50%的资金配置股票,17%配置债券,剩余33%配置房地产等其他类型资产。
艾玛曾经在多篇文章中讲过资产配置。我曾说:投资要做的是管理风险、抚平波动。如何管理风险,就要靠同时购买波动相关性较弱的资产,来互相抵消波动。波动方向不一样的时候,其中一种资产的亏损,就会被其他类资产的上涨所抵消。当波动被抚平后,风险降低了,剩下来就赚经济增长和企业盈利的长期的钱。(参见《常见的大类资产配置方法》)
我们来看诺奖的基金配置,股票和债券的涨跌方向经常相反,房地产的涨跌又独立于债券和股票。这是典型的依靠互不相关的资产类别来抵消波动的配置。
因此,在连续119年,每年发放巨额奖金之后,诺奖基金从1901年购买力相当于今天的13亿元人民币的本金,到2019年诺奖基金规模达到了约32亿人民币,市值增长了142%。
很多小伙伴会说,诺奖基金50%投资了股票,赚钱主要是因为投资经理会选股吧?
你不知道吧?诺奖基金并没有精选股份,而是选择直接分散投资在全球的各种指数基金上。
还记得艾玛提过的最适合投资小白的指数定投吗?不记得的话,点回这里,再看看吧:《做好这7点,基金定投就是小白的最好投资方式》。
正确的理念,比一味勤奋更重要。了解了资产配置的方法,用定投操作起来,其实并不难,关键是你要先理解这种投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