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年高考中,数学满分的多,语文少,我想是不是都败在了作文上,毕竟作文没有标准答案,全靠批卷老师的个人意见,这也给我们造成了作文想拿满分很难的假象,写得再好,总得扣上几分。真的是这样吗?那屈指可数的满分作文真是想象中的那么“高大上”吗?不是,一篇好的文章不是有多么令人难懂,用词多么高深,而是清楚易懂,通顺流畅,符合逻辑就可以了。
看似简单的几个条件,在写文章中有几人能做到呢?不是词不达意、废话连篇,就是扭捏作态、枯燥乏味,自我感觉还不错,有种“云深不知处,只缘身在此山中”的自嗨!
只有清楚的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才能提高写作水平,《写作之书》恰恰解决了“写作困难症”所触及的各种雷区,从句子,语法到段落,悉数每个细节带来的错误,总结出极具启发性的各种写作规范。作者是美国的保拉.拉罗克,她是西密歇根大学文学硕士,畅销书及专栏作家,有30年的写作经验。想写好一篇文章,跟着保拉.拉罗克一起来看一下,好文章所具备的一些要领吧!
1 多用短句
写长句总比写短句简单——塞缪尔.巴特勒
我们读文章的时候,总是跟着标点符号来,如果一段话中没有标点符号,我们会一口气把它读完,然后长舒一口气,憋死我了!写文章也是一样,如果写的句子很长,会使阅读者感到乏味,无法理解句子的意思,可能还得重新阅读一遍,绞尽脑汁猜想作者的意图,这会大大削减了读者的热情,使阅读变得索然无趣。
保拉在书中的例子,用最少的语言表达最清晰的意思
所谓的用短句子,就是用最少的字表达出最清晰的意思,让读者读一遍就懂。句子越长,阅读等级越高,读者越不理解,研究表明,大部分人愿意选择阅读等级低的书看,所以,把句子缩短决定了文章的可读性。
2 不用行话,流行语
俗话说“隔行如隔山”,同样,各个行业的行话在外人看来也是“高深莫测”的,如果出现在文章中,也是让读者一脸茫然,不知所措,甚至造成误解。例如,现在的大学普遍用“211”,“985”代替,谁会知道211和985是什么含义呢,不如直接说××大学来的更直观。
如图,保拉在书中关于保险行业的术语,经修改让人一目了然
好的文章能让普通人理解专业知识,用浅显易懂的日常用语解释难懂的专业术语。
“热死宝宝啦”,“臣妾做不到啊”,“小拳拳锤你胸口”,是不是很熟悉?拜托,不要把网络用语写在文章中,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些词语变得平庸无奇,枯燥乏味。文中也列举了名不符实的词汇:拼凑 风口浪尖 单挑 有问题 试金石 别弄错了 更上一层楼……
这些词流行过,时髦过,转眼就销声匿迹,好文章不用这一套。
3 用最正确的词语
使用最合适的词语,而不是似是而非的词语,正确的词语与几乎正确的词语之间的区别就像闪电与萤火虫之间的区别——马克.吐温
文章中列举了一位土豪,穿金戴银,穷奢极侈,他无法理解炫富是庸俗的行为,认为珠宝买来就是戴的,也不知何为品味。品味意味着克制和简洁,漂亮的珠宝戴一两件在身上就可以了,其他的自然有适合的场合,把这一部分收起来,备用。
写文章用词也是一样,由繁入简,从掌握的词汇中挑出最简单,最合适的。伍尔芙有个选词的形象比喻:“选词就像思想一头扎进词汇的海洋,当我们把它从海里提出来时,它还在往下滴水”。如果这样去选词,永远写不出简明扼要的好文章。
4 直截了当,不惺惺作态
一旦你的文章没有做到言简意赅,那么在文章里能剩下的就只有含糊不清的泛泛之谈和莫名其妙的呓语了——温德尔.拜瑞
不少人认为,能写出别人看不懂的文章,才能说明自己才华横溢,于是费尽心思找出一大堆生僻词,让文章的阅读难度增加,别人越是不懂,就越证明自己的水平高。
保拉不止一次提到,好文章一定是浅显易懂,言简意赅的,喋喋不休,废话连篇一定是令人生厌的。读者凭什么像破译密码一样去阅读文章?“香蕉”怎么就变成了“长条状的黄色水果”?“他跳下车跑开了”怎么就变成了“行凶者撤离了他的机车,以步行的方式逃走了”?
5 符合逻辑
文章是思想的产物,只有缜密的思考才会写出好文章。
文章松散,语无伦次,下笔千言,离题万里,这就是不符合逻辑。不合逻辑的文章没有说服力,会影响阅读者的阅读速度,挑战阅读者的耐心。所以,写文章要让每一个细节可信并且前后一致,保证所写的事情按照规律发展。
保拉在文章中列出不合逻辑的句子
合乎逻辑的文章,就是不让阅读者抬杠(杠精除外),读下来没有如鲠在喉的感觉,全篇通顺流畅,即使没有华丽的词语,也能引起读者共鸣。
仔细想想,课本中的范文,也是平凡简单的语言,而作者却把它们组织的很好,读起来朗朗上口。《写作之书》中,保拉把写作中遇到的障碍一一列出,并提出了修改建议,使读者能精准的掌握文章的写作方法,她给出的技巧也可应用到其他文体写作中。这是装着锦囊妙计的百宝箱,写作入门者不妨隔段时间就拿出来读一遍,也能写出简洁出彩的文章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