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针对孩子的教辅市场比天气更加火热:勤勉有加的父母不辞酷热,接送自己的孩子,来回穿梭于被太阳炙烤得近乎冒油的柏油路。
很不幸,我也是这个大军中的一员猛将,风雨无阻,哪里在乎过孩子的内心有什么想法,是否也疲倦?是否想过要反抗?
不过,孩子稍有这类苗头时,我会及时摁下,怎么说我也是对付儿子反抗情绪的“及时雨”。尤其在这鬼天气里,这种成就感让我甚感清凉。
因而,每当儿子再有此类苗头时,我会变本加厉地施展自己的拿手好戏。直到最近几天读到了《0——12岁给孩子一个好性格》这本书,我的内心起了波澜,可谓汹涌,不断冲击着当家长近八年围筑起来的自以为坚不可摧的堤岸。
孩提,“孩”者,小儿笑貌,即小儿笑的咳咳之声;“提”者,本义是“抓住小孩两腋将其向上抱起”这个动作;“孩提”故指幼儿始知发笑尚在襁褓中,孩提时代,孩子就是孩子,不是大人,更不是机器。
这里作者给我们展示了一封长长的信,信是用孩子的口吻。我细细地读着,脑子里忽地蹦出一个想法,如果不写成信,有几个大人能耐住性子仔细聆听这个孩子把他内心的想法倾诉完。想罢,惭愧。
“我不过是个孩子。”
初为人父(母),喜悦无处不在,也立下宏愿,一定照顾好孩子,含着怕化了,捧着怕摔了。
随着日月消磨,孩子慢慢长大,家长的耐心磨地也差不多了。觉得都五六七八岁了,该自己干的没必要缠着大人了。
更有老观念深入骨髓挥之不去,“不小了,不立规矩不行了;要不然,大了,一乍翅,你管都没法管。”
但孩子就是孩子,我们不能拿大人的规则约束孩子,否则小孩子从内心深处是抵触你的。因此,孩子不好好学习,想发怒的时候,想想那句话“我不过是个孩子”.
作为成人,我们对反复无常的人的态度,不用多说,但在跟孩子打交道时却要格外留意。
也许我们很忙,焦头烂额,一点就着,但在孩面前,要学会隐忍。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如果你没耐性教育自己的孩子,你把他推给别人你自己放心吗。
“当今的家长经常这样对待孩子:先是娇惯,接着严惩,然后放任不管,再然后就施加压力。”
这样的话语虽然触目惊心,但却是现实。娇惯似糖,严惩如罂粟,娇惯和施加压力就都是饮鸩止渴。
在娇惯和严惩之间来回转向,如此的恶性循环在我们的血液里流淌。
家长深受其害,被折磨地精疲力尽;孩子深受其苦,被压抑地扭曲成长。还是读一读“孩子的独白”,了解他们内心的真实想法,才是我们的当务之急。
作者在开头非常诚恳地自剖,“在下面,我们将播放几段想象的独白,首先是孩子的,然后是父母的。”
文中提到,“一个被宠坏的好孩子的独白”“,一个受娇惯、好报复的大孩子的独白”,“一个对规则感到纳闷的小孩的独白”,“一个处于巨大压力之下的孩子的独白”,“一个受到严厉体罚的孩子的独白”,“一个出生于不幸家庭的孩子的独白”。
这些独白是作者想象之辞,但我读得出作者的诚意,他尽量过滤了成人眼光,基本站在孩子的角度,或者说是用仰视的角度来看家人和世界。
作者分门别类地对孩子的情况进行甄别,好孩子不是一好百好,而是“被宠坏了”的;大孩子不是树大了自直的,而是“受娇惯、好报复”了的所谓定型了的;小孩子不是一直顺从了的,而是隐隐地“对规则感到纳闷”了的。
金色的童年早已被作业的洪水吞没,孩子很想父母在他们放学回家或假期时除了问作业完成的情况之外,再多问些其他的,比如朋友、课外活动、心情之类的。
巨大的作业压力和孩子本性的自然发展究竟孰轻孰重,不言而喻。
再者从幼儿园就开始抓作业,路漫漫其修远兮,战线拉得太长,身心何得不会俱疲,潜力就全成了漂在水面上的杂草了。
孩子几乎一出生,就计算出了高考倒计时的日子,每个家长都在心里卯足了劲,要监督孩子好好学习,不能有丝毫的放松。
更甚至,很多家长深受“棍棒底下出孝子”的影响,采取了体罚。
作者给体罚下了一个定义,叫“野蛮行径”,后果是“灾难性的”,进而使孩子“失去基本的安全感”,严重毁坏“孩子个性和性格”,不得不引起做家长的重视。
想想我们做学生的时候,是不是希望家长对我们能够理解?不要给我们更大的压力?希望犯了错能够得到家长更多的包容?
学业重要,孩子的身心健康更重要。我们做家长的要在这两者直接做好平衡。
圣贤孔子的“中庸之道”,不偏不倚的政策,或许是我们做家长最好的出路。
>感谢你这么漂亮还关注我!
感谢你这么有才还给我点赞!
谢谢你,么么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