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一段时间通过微信公众号和简书等平台认识了成甲和彭小六,接触了时间管理的知识,知道了什么叫斜杠青年,也撬动了平淡规矩的生活里一颗不太安分的心。
应该说我一直都是挺有梦想的人,但从未真正实现过什么说得出名号的梦想。大学生活是在一所偏僻的师范院校中度过的,本科的尾巴,城市的角落,高不成低不就,偏偏念的又是人文学科,因此四年大学乃至毕业后的多年,都是在理想与现实,高雅与通俗的拉锯战寻求平衡。大四时候以追求梦想的名义成了考研大军的一员,报考的是省内知名的大学不错的专业,我以为,平凡的人应该主动寻找逆袭的机会。当然,我最终是没考上。又一次梦想落空,逆袭未遂。然后毕业回家乡,赶上了相对宽松的政策,顺利地进入公办单位工作。在家乡的长辈看来,我是多么幸运,放眼望去这辈子已是稳当了,才毕业,这铁饭碗就能揣几十年直至退休。一时间,我也成了别人家的孩子,父母言语间也有难以隐藏的宽慰。而只有我自己知道,闲适的生活里我并不能感觉到充实和成长,我在闲适的环境里慢慢习惯了找捷径,因为即使不费心力也能过得不算差劲。而每年春节,在外奋斗的同学回了家,相聚时我总能明显得感觉到差距,这差距不仅体现在个人收入和生活的物质层次上,更体现在生活的面貌和交流的内容上。
是的,我总也不安分。可是我总也没有做出什么跨越性的,能量变促成质变的成绩来。
毕业参加工作的这几年,阅读的习惯苟延残喘地保持着,读了不少的心理学书籍但未成体系,文学类书籍也囤着读着,读书笔记却没跟上。我像一个爱吃零嘴的孩子,嘴巴是没闲着,但也没有就零嘴研究出什么名堂来。不过现在想来,这样的阅读多多少少是滋养了我吧,它使我在毫无起色的生活里保持了一点点觉知和反省,使我总不那么安分。
我已经很久很久没动笔写文章了,从小到大写日记的习惯终止于大学期间,我仍记得那是一年暑假,我从图书馆借了洪峰的一本随笔,书中有一段话,大致是说记录是遗忘的开始,不记录的话事件就完整地存在在那里,一旦记录,思维总会摒弃琐碎的难以记下的细枝末节,于是日记本里剩下的仅是残缺的概况。我那时是多么地信服啊,以至于我真的慢慢放弃了记录,我以为我的心会足够丰盈我的脑会足够深邃,足以让我记住那些该记住的事情。后来,QQ空间和博客落寞了,人们玩起了微博,紧接着是微信,而我早已背离了洪峰所说的不记录的初衷,微博微信限制性的表达空间也正好匹配了懒惰的思维和浅薄的表述。
不过,今晚听小六老师的课程,他说学习力包括输入,内化和输出,而分享力和行动力就是输出的关键,不要总想着等成了大咖才敢分享,而这促使我写下了这第一篇。日子大概总是在坚持和推翻中前进吧,哪里有绝对真理!无论曾经坚信过什么或是蹉跎过多少岁月,对自己的不安分保持敏感警觉,就已经是向前向上的姿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