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熟的历史由来已久,国人并不陌生,科技的发展将这一伎俩用到了极致。
昨日爆出携程大数据杀熟的新闻,这事去年就出现过,不是个例。
知名企业出了丑闻往往会第一时间否认,要么死不承认,要么给一个完美的、让人无可辩驳的理由。
携程对新闻的回应是,携程绝对不存在大数据杀熟行为,因为机票预订程序bug,在无票情况下,系统自动推荐了价格更高舱位的机票。
携程声称,此次事件涉及用户1300人,成交订单100个,10日晚该bug已修复,并将联系客户,承担用户因此造成的损失。
回复完美,解决完美,此事因bug而起,并非有意为之。一个新闻事件就应该这样,有惊无险, bug来背锅。
如果消费者没有将此事报道出来,或者无意去纠结此事,携程声称的bug问题恐怕不会被人知道。而那100个成交的用户恐怕也不知道自己被携程杀熟。
事情的真相恐怕只有携程自己知道,但消费者并不傻,上过当的消费者第二次会更加小心。
大数据时代,杀熟上了等级,换了马甲,更新了装备,自以为做的神不知鬼不觉,为了获取更大利益,商家们屡试不爽。不出事皆大欢喜,出事有bug当挡箭牌,总之,借口很多,就是不承认杀熟。
毕竟,这是件上不了台面的事情。
不同于雪乡宰客,那叫杀生,做的是一锤子买卖,知道你不会来第二次,出于利益考虑,宰一个是一个,过了这村没这店。
而杀熟,杀的可都是熟客,老顾客,不止一次消费的。按理说熟客理应优惠才是,为什么还要做宰客的手法呢?
逐利是本性,出于侥幸心理,运用高科技的商家们认为消费者不会察觉,所以有恃无恐。但他们不明白的是,即使大数据也不是百分百准确。
电商上的卖家会根据用户的数据分析而选择发正品还是水货,如果你是高收入群体给你发正品,低收入人群则发假货,在电商上买到假货不是什么稀奇事,一家店铺卖真货也卖假货,取决于你的消费能力和收入水平。
造假本不是什么难事,即使你去实体店买鞋子,也有可能一只正品一只假货,为了获取最大利润,商家们可是无所不用其极。
网购这件事,可选择性很大,但机票这事,如果被巨头垄断,即使杀熟你也没办法,只有挨宰的份儿,因为你已经习惯了,没发觉,或者发觉了也没得选择。
就像搜索一样,你本想找家好医院,谁知道出来都是莆田系呢?挂着正规医院名头的莆田系,你防不胜防,但没办法,毕竟一家独大,没得选择。
它知道你没有更好选择,所以理所当然,毫无顾忌任意为之。
被资本裹挟的公司没有道德可言,金钱至上,利益至上。
杀熟是一种短视行为,对企业品牌伤害巨大,获取消费者的信任不易,丧失信任很容易,重拾信任是一种奢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