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行为金融学话题的分享,可以看作是《价值为锚:手把手教你建立投资体系》的番外篇。下面将关于情感偏差的主要内容整理出来,供各位参考。
相关的基础知识可先参考《如何顺利通关,15项反人性的投资历练(前导篇)》以及《如何顺利通关,15项反人性的投资历练(认知篇)》。若已有所了解,则可以开始进行余下这六项反人性的投资历练。
我们已对九种常见的认知错误有所认识,除此之外,投资者还难免受到六种较为普遍的情感偏差影响。这些情感偏见根植于大脑边缘系统中,是人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能显著地影响我们看待事物的第一反应,从而造成不自觉的行为过失或投资决策的失误。
不对等的厌恶损失偏差
前面曾提到,卡尼曼因提出前景理论而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该理论揭示了社会人对待风险的真实态度。
如上图所示,投资者具有这么一个参照点,在参照点的两端会以不同的标准去衡量财富变化量。也就是说,投资者从心理上认为,财富增长一单位所带来的价值,比不上减少同一单位所带来的负价值。这种对亏损赋予更高价值权重的结果,称为损失厌恶偏差。
在参照点的右边,当投资者出现账面盈利时,会更加认同“双鸟在林不如一鸟在手”的说法,于是难以承受由利润回撤带来的不安,常在价格回归合理价值之前就急着将账面盈利转化为确定的收益。
然而在参照点的左边,投资者对待账面亏损的态度却有了巨大改变。从该图可以看出,对于投资者来说,获利一万元带来的心理价值难以抵消亏损一万元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在其眼里,亏损的并不是账面的一万元,而是心理上的“两万元”甚至更多。因此,当面临浮动亏损时,投资者就没那么容易“落袋为安”了。
与理性人的风险厌恶特征不同,在损失厌恶偏差的影响下,投资者在亏损时往往寄希望于或将出现的价格反弹,而不愿将浮动亏损变成确定的亏损。更有甚者,为了挽回浮动亏损,呈现出风险偏好的特性,希望通过承受更大的风险来扳回损失。
这种非理性的倾向很容易导致严重的后果。比如,在牛市终结之后,许多投资者并未基于审慎的研究,便在股价下跌的过程中盲目补仓以平摊成本,希望能在反弹中减少损失。可惜的是,浮亏往往越补越大。在过大的心理压力下,投资者越发失去理性,甚至撬动高杠杆以求挽回损失,最终落得全盘皆输的下场。
因此,损失厌恶偏差对于长期投资业绩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由于投资者倾向于卖掉盈利的股票而长期持有亏损的股票,从盈亏抵减的角度上看,组合实现盈利的难度将明显增加,即使能获得正收益,投资组合的上涨潜力也会受到压制。
不可一世的过度自信偏差
下面是过度自信偏差的定义。
过度自信本身是一个具有两面性的影响因素。当人们面临困难险阻时,过度自信有时能带来正面迎接挑战的勇气,全力一拼说不定真能获得成功。但在投资的过程中,这一偏差带来的往往是负面的影响。因为从组成结构上看,该偏差包含了两个会影响投资决策的子偏差——知识幻觉偏差和自我归因偏差。
首先,知识幻觉偏差特指那些由于高估自身知识水平、分析能力,以及获取信息能力所带来的偏差。与采访司机驾驶技术的调查结果类似,A股市场中,投资者也普遍高估自己的投资能力。因此,投资者在进行分析判断时,容易得出偏向极端的结果。一种情况是,预测结果的范围过于狭窄,例如认为某某股票的合理价格介于18元和20元之间,然后据此低买高卖。另一种情况是,对未知事件的结果过于笃定。例如认为国家队一定不会让大盘跌破3000点,然后在这个位置大量买入。以上两种情况在日常的投资实践过程中并不罕见,而且越是缺乏经验的投资者,越容易轻视投资领域的复杂性。
其次,自我归因偏差是指,人们倾向于将成功的功劳归于自己,而将失败的责任归于他人,从而不能客观评价现实的偏差。当回顾过往的成功经历时,人们更容易记起自己曾付出的努力,而对于失败的经历,则更容易记起他人的过失。这是一种由回忆偏向性所导致的偏差,会加重人们过度自信的心理特征。
在过度自信偏差的影响下,投资者构建出的投资组合往往是次优组合。原因主要有以下四个。
首先,过度自信会令投资者低估风险的程度,并构建出具有较高风险的组合。股权投资本身具有很高的不确定性,如果不能正视这一客观因素,往往很快就能感受到市场给予的教育。如果投资者“屡教不改”,则会在股市的浮沉中浪费大量宝贵的时间,延迟走上长期复利的正途。
所幸的是,国外学者热维斯和奥戴恩通过研究发现,随着交易次数的增加及交易经验的积累,大多数投资者能修正对自身能力的认识,使过度自信的程度逐渐下降,最终做出更多理性行为。尽管投资能力提升的过程中,免不了要向市场交学费,但我们能够通过掌握一些重要的知识并借鉴他人的实践经验,来尽量降低交学费的金额以及频率。
第二,过度自信的投资者高估了自我判断的准确度,所以不会轻易放过摆在眼前的“致富机会”,导致持股过于集中的问题。当投资者重仓,甚至加杠杆持有某只股票的时候,投资组合的分散化会不足,从而承担过高的非系统性风险。
虽然社会盛行以输赢论英雄、胜者为王败者为寇的观念,但时常冒着高风险赌一把的人,往往难以笑到最后。因为这种方法如同在走钢丝,有经验的杂技演员甚至能在钢丝上骑自行车或翻跟斗,看得观众目瞪口呆。但他也承担着可怕的风险,表演一千次都没事,但只要有那么一次踩空而没做好保护措施,后果便会不堪设想。因此,我们没有必要去崇拜一些所谓大神,人家超高的短期收益是通过刀口舔血的方式,用全部本金为代价换来的,对追求长期复利的投资者来说,并没有太大的借鉴意义。
第三,由于投资者过于相信自己能获得高于平均水平的收益,于是会出现过度交易的倾向。由于存在判断错误的风险及额外的交易成本,往往会导致长期回报低于市场平均回报的状况。其实在市场面前,大多数投资者都不过是沧海一粟,即使有天大的自信,也难以改变市场的运行状态。所以,明智的做法是赶紧收起一切盲目的自信,脚踏实地以审慎的研究为出发点,将投资决策建立在严密逻辑的基础之上。
第四,投资者只有意识到自己的不足,并愿意坚持学习和思考,才能不断突破人生的高峰,所以成功的投资者常怀有空杯心态去看待事物的发展。而过度自信却会使人固步自封,对风险的到来后知后觉。原因是过度自信会加强锚定偏差,投资者容易对自己的观点赋予更高权重,并对新的市场信息反应不足,从而降低投资组合与时俱进的效率。
为防止过度自信偏差带来严重的后果,我们可以在落实投资行动前留有缓冲的余地,并再次询问自己,投资决策是否保持了中立客观的角度?同时,建议对每次的交易情况进行记录,列出分析判断的逻辑,以便定期回顾检查。养成投后总结的习惯有利于投资者早日降低过度自信的程度。
只顾眼前的自律偏差
自律偏差是指,人们在追求长期重要目标的过程中,由于缺乏自律而导致的行为偏差。
在生活中有许多受该偏差影响的例子,比如减肥、戒烟、学习等。我们都明白体重超标会对身体健康造成危害、吸烟有可能导致肺癌等严重疾病、不断学习才能持续成长,但每天面对这些问题的时候,由于短期的放纵能带来酣畅淋漓的满足感,于是很容易给自己找借口而一再妥协,最终导致这些长期重要的目标难以实现。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在金融领域更是如此。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都会考虑到养老金的问题。要想在退休之后安枕无忧地享受生活,则需要在将来获得足量且稳定的现金流。因此,人们需要在年轻的时候尽早做好资产规划,通过定期储蓄和投资来实现这一目标。但是,由于自律偏差的影响,人们却容易产生过度的短期消费,从而牺牲可用于投资增值的本金数额。
缺乏自律的现象可用双曲贴现函数来进行说明。双曲贴现又称为非理性折现,用以描述人们宁愿选择价值较小的眼前收益,也不愿意等待价值较大的日后回报的普遍现象。
如图所示,当获得价值的时间间隔越长,贴现因子就越小;反之亦然,且当时间间隔为0时,贴现因子达到最大值1。由于主观价值等于名义价值乘以贴现因子,结合贴现因子与时间间隔的关系,可知当前消费的满足感最大,而日后回报的主观价值却明显降低。
虽然下个月的1100元在名义上大于今天的1000元,但由于贴现因子在短期会快速下降,导致主观价值会低于今天的1000元;而12个月后的1000元与13个月后的1100元相比,同样具有较低的贴现因子,所以主观价值相差无几,反而有利于做出明智的选择。这也符合人们“既然已经等了那么久,不在乎多等一个月了,还可以拿更高的收益”的心理考量。
于是,在双曲贴现的影响下,人们的短期考量常会压倒长期的理性,甚至形成“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的生活习惯,全然不顾积攒本金对长期投资的重要性。
一旦用于投资的本金被肆意挥霍,而投资者又需实现长期的收益目标,此时,投资组合将不得不承担更高的风险以期换来更高回报。为了降低自律偏差的影响,我们需要事先制定好合理的储蓄计划和投资计划,并尝试在两者间取得平衡。不做任何计划就进行投资,如同建造摩天大楼不用蓝图一样,最终失败的概率会显著增加。
保持现状偏差、禀赋偏差及后悔厌恶偏差
这三个偏差常被放在一起进行理解。下面,我们分别感受一下它们各自的切入角度。
对于投资者来说,如果不能克服保持现状的惯性,就难以管理好投资组合的风险状况,且不努力寻找新的投资机会,亦难使投资组合更好地增值。
在生活中,这是比较常见的情绪偏差。譬如当业主打算出售久居的房子,报出的售价往往会高于市场的合理水平;又比如商家推出的七天无理由退换策略,正是利用了禀赋偏差对消费者的影响。一旦消费者把商品带回家使用几天,即使感觉不太适用,也会在心理上产生不愿退回的情感。
在投资方面,投资者在持有某只股票一段时间后,容易对其产生特殊的情感,常因禀赋偏差而错过最佳的卖出机会。同时,由于禀赋偏差的存在,投资组合也会因为调仓不及时而产生风险错配的问题。
在后悔厌恶偏差的影响下,投资者往往会变得过于保守,容易产生一些想法例如“决策了可能后悔,不决策也可能后悔,倒不如避开风险,持有低风险的资产”,或是简单地对每一种资产买入相同的份额。事实上,这些逃避的方法会牺牲长期复利的效果,对实现投资目标造成负面的影响。
所谓知易行难,即使有时候我们明白什么才是正确的做法,但在落实行动的过程中,又会容易产生偏离。此外,在多次错过正确的决策时机之后,投资者容易产生跟风的行为。这时候,买入决策不再基于审慎的研究分析,而是关注媒体和舆论的热点,参考身边亲朋好友的持仓动态,大家买什么,自己也跟着买什么。这种投资方法降低了所需承担的责任,即使最终出现亏损,后悔情感的折磨也不至于太过强烈。
以上提到的保持现状偏差、禀赋偏差及后悔厌恶偏差,虽然都易导致投资决策不作为,但他们的本质上仍有所区别。保持现状偏差是由于惯性所致,而禀赋偏差及后悔厌恶偏差则是有意识的选择。禀赋偏差导致投资者在心理上对已持有的股票赋予了更高的无形价值,所以不会轻易卖出。后悔厌恶偏差则因害怕承担决策错误的责任而选择无所作为。当这三种偏差同时对投资者造成影响,其威力不容忽视,这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为什么资本市场中的大多数投资者属于后知后觉的类型。
如何面对两大类偏差
至此,我们已对15项反人性的投资历练有所了解,下面回顾一下。
了解它们还不够,关键是如何在投资的过程中顺利通关。解决的方法并不复杂,但需要我们身体力行去养成习惯。
下面这一表格的自测问题,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自身的心理特点。只有意识到自身存在的心理偏差,才能在实践中有针对性地修正或适应。
大家可以保持到手机里,在做重要的投资决策之前,拿出来逐一问问自己。
德国哲学家费希特曾说过:“使一切非理性的东西服从于自己,自由地按照自己固有的规律去驾驭一切非理性的东西,这就是人的最终目的”。在这场无尽头的反人性历练中,我们并不是要泯灭人性,而是需要找到合适的方法与之共存。既然情感偏差是人的本性,那么在大脑边缘系统这一层面,让它尽情发挥也无妨。我们虽然不能直接控制大脑边缘系统的化学作用,但是却能发挥大脑额叶前区的控制作用,去规范自己的投资流程、建立较为客观的分析框架、设定合理的价值评估体系,并有效管理自己的行为。
借助额叶前区的力量,我们可以将人性困在笼子里,让它只能在限定的范围内兴风作浪。无论人性所致的各种偏差如何肆虐,我们都能通过事先制定好的一系列规则,在人性与实际交易行为之间构筑起一道隔离墙,使投资组合的构建与管理更加理性。当交易行为不再听令于人性的操控,而是根据有章可循的规则进行,长期投资收益的波动性就会显著下降,而这些投资流程上的种种规则,汇总起来便是每个人所独有的投资体系。
这次分享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刺猬偷腥
2019年1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