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去年六月份,就得知《悟空传》将于2017年7月上映的消息。于是在这段时间里,我一直都在等着。到了上映这天,一下班就毫不犹豫的买了张票前往电影院。之前听到过许多人对这部电影的评论,有好的也有坏的。其实对于我来说,不管这部电影拍成什么样我都会买票去看,不是为了什么所谓的情怀,而是死也要死的明白。嗯,当我在这写下这件事的时候,我死的挺明白的。
其实,我想绝大部分看过原著而去看电影的人心里都有一个期望。这个期望不是单纯的对电影的评论,而是通过小说而在心里构建的一个包括情节、人物、叙事的影片世界。我们寄希望于自己的这个世界来与影片进行对话。而我的世界是从一片荒诞的树林开始,爱天空下一片晚霞、一座山、一只松鼠、一块石头结束的。在我的世界里,有大慈悲、大决心、大毅力的金蝉子;有知晓一切却又无能为力只能嘲讽咒骂周围一切的猪八戒;有遵守天规卑微到尘土一生只为一盏琉璃灯的卷帘;有为爱不惜一切的阿紫和小白龙;当然,还有曾经迷失却一直不断在寻找不断在战斗的齐天大圣,孙悟空。只可惜,但我试图在我的世界与影片进行谈话的时候,它只回应我一声“哦”。
影片的开始是一个叫巨灵神的衙内欺负送蟠桃的侍女引出了流氓学生孙悟空和校长的女儿阿紫、还有两个青年才俊天蓬和杨戬的争斗。之后突如其来的剧情,告诉我们猴子和天命之间有不可协调的矛盾。天命说猴子是原罪,得消灭。猴子说劳资最讨厌什么命运的安排,有机会一定要打碎那个能定命运的天机仪。要人家死人家肯定会反抗了,这tm不废话。接着猴子就开始他实行他的计划,结果中途又被天蓬和杨戬给拦了下来,于是又是一番龙争虎斗,斗得太猛,三个人,连同及时赶过来共患难的阿紫和卷帘一起掉落凡间花果山了,掉下去的时候法力也消失了。接着就是最奇葩的剧情了,五个人齐心协力帮着村民们消灭乌云,天蓬找到了阿月,杨戬感受到母爱,卷帘获得了村民的尊敬,而我们的阿紫和悟空也顺顺利利的感情升温。一派和谐人间的场景,就在这个时候,万恶的统治阶级又下来了,把除神仙(卷帘不算)外的全部人都给杀死了,还教育了一番众人;这是命,你们改变不了。于是猴子被抓起来压在天机仪下,杨戬有觉悟可以升级三只眼了,阿紫拿到石心后也被放出来并准备帮猴子完成未完成的心愿,至于天蓬,谁tm还记得他?接着又是一番鸡血,菩提告诉悟空你最无能为力的时候,就是你觉醒的时候,所以快去战斗。然后悟空又复活了,拿着特效满分的金箍棒抗争去了。结局很明显,万恶的统治阶级总得死掉。于是杨戬升级为天命代言人,跟猴子战斗一百多年了。
大概故事就是这样,单论剧情,叙述完整,有理有据,令人信服。但是大佬,我要看到不是爱情动作片,也不是只要相信自己就能无所不能的yy片,思考呢?精神呢?对于电影,改编情节是很常见的事,能表达出作品寓意的情节就是好情节。但是拿这样的情节怎么能表现出作品想要表达的寓意?在我看来,书中悟空有三分之二的时间在找寻自我,我思考自己是谁,而三分之一才是去反抗,去斗争。而电影似乎不需要去找寻自我,猴子很清醒地知道自己要干嘛,所以动作打的极其酷炫。甚至每次出场都要喊上这么一句:你们知道我是谁么?一万年你们都会记得我的名字,孙悟空。要装逼咱能不能好好的装,起码不要这么中二吧。为了装逼而装逼就过分了。小说反复地强调孙悟空是谁那是猴子自我意识觉醒的过程,那是它在找回自我的过程。在知道自己命运被安排的情况下反抗很正常,难的是在被命运安排而不自知的情况下啊反抗。因为这本身需要一种打破现有生活的勇气。但是我在影片中没看出这种勇气。一切都是反派要猴子死,猴子就抗争,这tm是个人都会抗争好吗?那么,所谓的追求自由表现在哪里。我清晰的记着里面的一段对话:王母问天蓬,你知道自己犯了天条么,天蓬答知道。王母问是什么,他说因为我扶起了自己所爱的人。这种对于天庭的蔑视才是真正的追求自由。如果做神无情,那我宁愿脱离神籍,永堕沉沦。就我观点而言,电影有点流离于表面,没有拍出小说真正的内涵。
当然我也理解拍电影的难度,又要满足市场,又要考虑资金,是挺困难的。但是,这不是能不能拍好的问题,而是愿不愿意拍好的问题。小说里时空叙述混乱,意识流和碎片化严重。没有一条能完整叙述的线索。在电影拍摄的过程中是否可以运用大量的剪辑和画面交叉来达到小说表达效果。我想对于大部分观众来说,剧情不是特别重要,武打特效也不是特别重要。尝试一下改变电影传统叙述的方法,以意识流进行画面播放。可能就会产生比单线叙述更好的效果。还有,多点环境与人物内心独白的画面,少点装逼燃烧的打斗场景,毕竟有时,平淡中更见惊雷。
虽然影片给我的整体效果不好,但是在最后那一段给我的感觉还是很不错的。尤其是在悟空复活坐妖云上天那一段,的确够燃。在雷鸣中破云而上,一下子让我想起了那个,拿着棒指着雷电说“来吧”的猴子。
谨以此篇,献给十年前语文课上翻完最后一章小说的自己。
2017年7月13日
star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