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的学习中,我们讨论过很多,比如政、刑、德、礼,每一个字都蕴含丰富。仔细去推敲这些字的含义,我们多半会发现与自己以往理解的并不同。
相对而言,最陌生的字眼估计莫过于“礼”了吧?那我们就花一点时间,好好谈一谈“礼”这个话题。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我们从两个角度切入:礼与心理、经济。
礼与心理
礼应该和教育相关;而教育,就实质来讲,和人格相关。
但我们现在所名之的教育,其实是技能培训。从小学到大学,乃至研究院,所进行的“教育”,大家自己去体会,是不是更类似培训,而不是教育呢?
提到人格的教育,最切近的就是所谓的三观教育。三观指: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这个世界观,也可以说是方法论。
三观的教育,再概括一下,就是人之所以为人。我们人类因为什么成为人类?不与众生同列呢?
在中国的“礼”中,有这样对于人一生的基本规定可以参考。
比如怀胎之始,有胎教,听什么、吃什么、做什么,怎样才能生就一个品貌端正的孩子,等等。也许有人会说,为什么要生个平和的孩子呢?我想这样问的人,大概还没成家有小孩。因为每个家长其实都愿意的是,有个能够听懂自己说话的孩子,充满智慧的孩子,而不是脾气暴躁的孩子。
注意,我说的听懂话的孩子,而不是听从。听懂之后,可以质疑;如果不听,那么就没有办法交流。两者是不同的。听懂是对人的一种尊重;不听而反对,那是一种无礼、粗暴。
十岁以前,在古代称为幼童。在这期间,入学的时候,要做成童礼,告诉孩子,你已经脱离了父母的怀抱,成为一个独立的个体。
到二十几岁要举行成人礼,因为性别和时代的不同,成年的年龄会有不同。这个成人礼是极其庄重的,不是我们平时所见到的生日Party能比拟的。其庄重在于过程、在于敬告祖先等一列的活动,而不仅仅是豪华。
父母要事先占卜日期,选择参加的亲友、主礼的人,为孩子准备礼服、礼物等等。在成人礼的时候,孩子和父母行礼,父母必须还礼,体现在礼上的平等。
在这个仪礼上,孩子的父亲或者主礼的人敬给孩子酒,孩子是不回敬的。大家看过老版的《西游记》吗?那里面有个镜头,唐僧西出宫门之后,唐王李世民敬酒一杯给玄奘法师,说到:饮下这一杯酒。宁念本乡一捻土、莫恋他国万两金。玄奘一饮而尽,没有回礼,上马登程。孩子接受敬酒而不回敬,含义类似。孩子像是接受一种重托,爱与责任,好好照顾自己、为社会做出贡献。
在这一天,女孩子、男孩子被告诉男女之事、婚姻之事等。这好似在我们生命中,建立一个节点:到了这个时候,我们可以做什么。
成人礼之后的“礼仪”,是婚礼。对现代人来说,基本上人生第一个重大的礼仪就是婚礼,而在中国古代,人生第一个重大的礼仪是成人礼。先作为一个成人,然后才能进入婚姻。
每一个人生都是光阴的故事,走过幼年、青年,步入中年、老年、暮年... ...。教给人如何面对这一生,这样的教育,我认为才是“人生观”的教育。
中国有三礼之学,对于日常的待人接物、祭祀等等,都有记述,在今天依旧可以作为很好的参考。礼用在个人身上,比单纯的心理调控,更加安全和稳妥。
礼与经济
有一本书叫《孔门理财学》,这本书的作者陈焕章,授业于南海康有为,是梁启超的同学。他用英文写作了这本书,这本书被著名的经济学家熊彼得推荐和引用过。大家可以把这本书找来读读。
在“三礼”里面,规定了官职的名称、责权范围、税赋的多少等等,这离我们大多数人比较远,那我们就来谈谈“礼尚往来”。
在礼的规定里,对方送礼,我必要回礼。所谓礼尚往来,提倡“问必有礼”——向人问候,要想着“礼物”。
从好的方面的讲,这是互通有无,进行的“交换”活动。现在我们觉得生活在一个“过度商业化”的社会里,可是我们必须得“交易”,相互交换产品,才能提高生活水准。在以农立国的古代,则是通过“礼尚往来”的方式实现的(当然只是经济之中的一种)。
这是建立在以农立国、货币量非常少、有市场作为补充的大背景之下的一种交换方式。但我们不能不看到这种方式,是一种经济的方式,有好的一面。现在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这些事情几乎成为陈迹,并被贴上了不好的标签。但那个时候,想着家庭中的每个人,甚至大家族的每一个人,适时准备礼物,这不是“胸怀”吗?
我记得在某本修禅的书里面,看到这样一个方法,人们静坐观想一个一个人的面孔,来提高自己的胸怀和慈悲。我们用心准备礼物的时候,是不是也是一种胸怀和亲情的修炼呢?
今天因为讲述章节的限定,讨论涉及在心理、经济之内。礼的更重要的内容,祭祀,我们会在第三篇《八佾》中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