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问:
在学习中,现实总会给我泼冷水,好不容易为自己建立一点点的勇气,马上又被打回原形。有时真觉得自己笨,可以前没我厉害的在不断超越我,我自己也不相信自己,总喜欢找理由开脱,明知该努力了,可还是做着没用的事。我很矛盾,却迟迟不肯行动,也不知道这是不是在逃避。
回答:这是学生党工作党都会有的困惑。
从你的提问来看,阻碍你前进的第一点原因是常常以“结果”定成败的思维习惯。
也就是说,你在做一件事情时,可能会认为无论过程怎样,只要结果没达到预期就是“失败”。认为结果决定着自我价值,决定一切...
这样思考会让你在失败时过于痛苦,所以你可能有回避挑战的倾向。但相应的,如果不去挑战,也就永远不可能达到你想要的“成功”。
这是固定型思维的典型特点,与之相对的是成长型思维。
成长型思维的人相信做任何一件事情,过程永远比结果重要。也许某次考试的结果并不理想,但你为了考试所做的准备,已经让你成长了。
这两种思维方式你都可以选择,但显然,第二种更容易使你成功,它更符合客观规律。
因为任何一件事情的成功,一定会遭遇困难,如果使用固定型思维来看待,不利于你具备应对困难的能力。
但成长型思维却认为“挑战可以帮助人们学习和成长,挑战失败不意味着‘我是个蠢蛋’,而是‘我还有成长的空间’”。这种思维使我们甚至“乐于”遇见问题,因为“挑战越大,发挥的潜能就越大”。
李笑来在《财富自由之路》里说:“执行力并不是意志力,而是遇见问题知道如何解决的能力。因为如果你知道如何解决问题,自然就能坚持下去。”
长期运用成长型思维,我们便不再因困难而痛苦,就会更积极地寻求解决方法,逐渐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执行力)。那么,无论做什么事情我们就都很容易成功。
(关于这两种思维,你可以在知乎上搜索,会更全面)
阻碍你前进的第二点,是你倾向于使用“外部记分卡”。
每个人都有“两个记分卡”,一个是外部记分卡,指的是我们不停地和其他人比较、期待他人的赞美获得自我价值感,一个是内部记分卡,指的是我们和自己比较,不在乎他人的评价。
巴菲特正是按“内部记分卡”行事的人,他不会过多地重视外部世界如何看待他、评价他,以此来获得更高的外部记分;他只重视自己如何行事才能盈利或者避开损失,他善于应用而且坚持不懈地使用“内部记分卡”。巴菲特的“内部记分卡”不仅使他在做投资决策时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坚忍不拔的风格,同时也贯穿在他生活工作中的点点滴滴。 (第一财经日报)
你说“有时真觉得自己笨,以前没我厉害的在不断超越我”。
这或许意味着,曾经你和他人比较后对自己的定位是很优秀的,但因为某次事件让你觉得自己不如别人,这让你很痛苦,所以你想回避重复那样的情况。
这是你用“外部记分卡”思考的结果。
你要调整自己用内部记分卡来面对生活。这需要你放弃和别人比较得来的优越感,但同时,会为你减少和他人对比产生的焦虑感,减少外部评价的不确定感。
因为“只要努力就一定会看到自己的进步,但却不一定能得到他人赞美”。使用内部记分卡会让你把良好的自我感觉建立在自身进步上,更可控、更踏实。
最后一点是,你对一件事情的发展规律并不清楚,才会总是觉得“已经努力了可还是不行”。
成功的过程就像等待一棵树的开花结果。在种树的过程中,你不会期待“一棵还没开花的树就长出果子”,是因为你知道这并不是一棵树的发展规律。
所以,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会很大程度上降低焦虑感。这需要你耐心地做成一件事情,从中领悟,任何一件事情都可以。
例如健身,你感受在这过程中自己无数次地想放弃却坚持下来,感受无数次地调整训练方法,无数次地看到改变却又退回原地,最终有一天你发现自己已经达到了理想的状态。在这过程中你便会逐渐理解了成就一件事情的曲折过程。
建议你从最喜欢的事情做起,画画、跑步、唱歌...这会使你更愿意坚持下去,几个月后你一定会看到自己的进步,而这种进步又会促进你继续坚持,直至达到你之前无法想象的高度。
努力一定会有收获,只是这收获不会是“及时”的。只要坚持下去,一点一滴地克服困难,就一定会成功,不有那句“鸡汤”吗?
只要出发,就会到达。
完。
把每篇文章写成一次心理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