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弃OR坚持,这是个哲学问题……
最近听了一个TED的演讲,题目是《坚毅,通往成功的关键》。演讲的内容我总结如下:
第一,知识储备和智商高低并不是成功的决定性因素。
第二,以坚毅为首的七项指标才是成功的关键。
第三,塑造孩子坚毅性格的四个有效手段。
在如今这个充满竞争的时代,每个人都担心自己被淘汰,早期教育盛行也是源于父母对孩子未来的焦虑。父母们恨不得从孩子没出生,就把所有他们觉得有用的知识传授给孩子,但是在互联网如此发达的当下,是不是知识储备越多就越成功?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正向心理学提出了通往成功的七项指标,分别是:坚毅、激情、自制力、乐观态度、感恩精神、社交智力、好奇心,其中,坚毅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可为走向成功的重要指标。具体来说,一个孩子是否知道3+2=5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学习的过程中,他是否愿意在计算错误后重新尝试,直到得出正确答案为止。相信这种观点,会得到绝大多数父母的认可。即便我们不要求孩子功成名就,我们也希望他是一个遇到困难有勇气面对、有毅力坚持的人。
至于如何才让孩子拥有坚毅性格,演讲者提供了四个有效方法:把挑战摆在孩子面前,不要在感觉糟糕的时刻结束,适时必需的推动,拥抱无聊和沮丧。
坚毅这种性格是不是通过上述四种方法就能塑造,我持保留意见。性格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并不是简单的因果关系。但是“不要在糟糕的时刻停下来”这一点是我非常赞同,也深有感触的。
以前做过不少辍学个案,孩子们不肯再去学校的原因各不相同,但凡是在心理感觉最糟糕的时候选择退学的孩子,重返学校的难度要比处理引起辍学原因问题本身的难度大的多。遇到挫折选择逃避是本能反应,因为不断受挫的只有两个结果,扛过去变身超人,抗不过去彻底歇菜。正所谓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在感觉糟糕的时候停止,是个体保护身心健康的本能选择。然而,成长就是一个不断克服本能的过程。
就像长跑,很多人都体会过跑到身体极限的感觉:胸闷气喘,心率加快,眼冒金星,四肢无力,动作迟缓,感觉好像下一秒就要死掉了。这个时刻被称为“极点”,是长跑过程中感觉最糟糕的时刻。但是很跑过长跑的人都有过这种感受,再跑一会儿突破极点后反而会感觉更轻松。
放弃可以,但不要在感觉最糟的时刻。
举个我家孩子学自行车的例子。
当时他已经学会骑行和刹车,但是始终掌握不了起步技巧,要么是起步速度不够快,要么是另一只脚的位置踩不对。翻来覆去的练习,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他始终无法独立起步。不断失败带来的挫败感,终于让他崩溃了,他开始嚎啕大哭,扔下自行车,拒绝再次练习。“妈妈把自行车扔了吧,我再也不要骑自行车了!”
这就是感觉最糟的时刻,要停止也不是这一刻。于是我跟孩子说,可以现在就回家,但是如果他能再练习20分钟,结束后我带他去买冰激凌。他能不能在这20分钟学会起步并不重要,他能再坚持这20分钟才是最重要的。孩子考虑后同意再练习,结果15分钟后他学会了独立起步。他迫不及待要回家和爸爸分享喜悦,完全忘记了冰激凌的事。
当天吃晚饭的时候,孩子突然对我说,“妈妈,果然像你说的一样,黎明前的黑暗最黑暗。”
“黎明前的黑暗最黑暗”,这句话是什么时候跟他说的,我已经完全没有印象了。但是此时此刻,他能说出这句话来,我相信他对“坚持”这个词有了新的体会。
坚毅性格的形成本质上是一种认知过程,拥有这种认知的人,才愿意在每次遇到挫折时反复重试。面对挫折,我们可以选择放弃,但是不要在感觉最糟糕的那一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