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思想的领域,现代人并不比古人走得的更远。
你说,古人会不会嘲笑我们是“啃老族”?
感觉血管里流淌的都是雾霾,整个人都不好了。
—*—*—*—*—
你有没有觉得,文言文过于晦涩难懂,看起来忒费劲?你有没有想过,古人就不能把话说清楚啊,多说几句会死啊?这个还真是。
战国以后广泛使用简牍作为书写材料,简牍包括竹简、木简、竹牍和木牍。
单个的竹片叫“简”(或称牒);单个的木片叫版,1尺长的长方形版叫牍,也叫尺牍;比较狭长的版也叫木简;又小又薄的版叫“札”。将“简”编连而成的整体叫“策”或“编”;将版牍捆在一起的叫函。
春秋到东汉末年是简牍最盛行的时期。虽然,东汉元兴元年(公元105年)蔡伦改进了造纸术,但是,竹木简牍依然与纸张并行了数百年,直至东晋末年,恒玄下令,简牍制度方告结束。
简牍什么样呢?
1953年7月,湖南长沙仰天湖古墓出土了42支战国时期的竹简,最长的22厘米,宽1.2厘米,上书篆文,每简2-10字。从长度来看,这就是最常用的尺牍。
按一本书(策)有42片竹简、每简上写10个字计算,一本书(策)才能写420字。大约相当于一页《语文》课本的字数,女儿用的七年级《语文》上册一共有192页,如果要用简牍书写,需要180——200策,这还仅仅只是一本课本。即使如此,如果每天背着180捆简牍去上学,你说会不会死人呢?
看来,古代求学是一个体力活儿。
孔子,生于公元前551年,卒于公元前479年,属于春秋晚期。孔子曾经到雒邑(今河南省洛阳市)向老子问礼。
曲阜到雒邑,大约550公里,相当于1100里。没有高速,没有高铁,主要依靠步行,按每天行进50里计算,孔子需要在路上花费22天的时间,往返则需要40多天的时间,在当时非常落后的交通条件下要完成这样的旅程无疑是十分艰巨的。且不说辛苦与危险,仅路上的吃喝花费都是一大笔开支。孔子貌似比较“差钱”,没有人支持和资助肯定没戏。还好,孔子有个学生叫南宫敬叔,敬叔他爹是鲁国贵族孟僖子。通过南宫敬叔的关系,从鲁君那里搞到了一辆车、二匹马和一些资助,南宫敬叔还主动陪同孔子前往。收个厉害的学生,多重要啊。
跑这么远,孔子学了点嘛捏?
据记载,孔子这次雒邑之行的收获非常大。他向老子请教了很多东西,如出丧的时候遇到日食怎么办,小孩子死了该葬到远处还是近处,国家有丧事的时候不避战争对不对,与敌国交战时已死国王的牌位该带还是不该带等等。
天哪!天哪!天哪!
总之,我要说的是,在古代,求学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
反观现在,每人个到了6岁就开始接受系统的教育。平时出门有公交、有汽车。出远门有飞机、有高铁,轻轻松松日行几千里。从曲阜到雒邑,坐飞机只需要40多分钟,坐高铁也不过2个多小时。
如果遇到难题,只要连上wifi,神奇的搜索引擎分分钟就会给出答案。
当今时代,我们拥有比古人更为便利的条件,每一个人都站在前人的肩膀上。
可是,在思想的领域,我们并没有比古人走得更远。
从春秋战国到现在已经过去2200多年了,诸子百家的思想依然闪烁着智慧的光辉,依然是需要我们仰视的存在。你说,古人会不会嘲笑我们是“啃老族”?
先贤固然伟大,但是,现在随便一个人都能提出他们没有遇到过的问题。比如:汽车、飞机、卫星、手机、网游、网瘾、低头族、资本、庞氏骗局、电话诈骗……
因此,我们在继承和发挥先贤智慧的同时,也要善于创造新的精神财富,针对各种新问题,开出新的药方。
《孟子公孙丑下》: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有好事者甚至煞有介事的罗列了自女娲以来的七、八个“圣人”,以证明每“五百年”确有“王者兴”。实际上,中国历史上的“王者、圣人”何止七、八个,其间名世者多若繁星。
“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为什么就不是你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