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路上,我陪你。
01
最近读完了偶然发现的一本好书《真希望我父母读过这本书》主要讲了关于如何培养孩子和感受孩子的感受,如何有效地跟孩子沟通等等。
确认孩子的感受时,最困难的一点,是你有不同感受的时候。
当人们的体验获得认可,而不是遭到质疑时,感觉都会更好,孩子也不例外。书中讲到孩子只是在告诉你他的感受,你要把握这个机会与他产生共鸣,谈论他的感受,而不是急着否认他。
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如此,无论孩子或成年人。
当我们感觉不好时,我们不需要被治愈,我们想要的只是有人感同身受,而不是被当成问题来处理。
我们希望有人理解我们的感受,这样我们就不会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
我们都会犯错,所以我们要多去体会孩子的感受,尽量不要否定孩子的情绪,孩子会知道他需要什么,并懂得怎么做。
我们需要做大量的练习。
1.先表达感受
想想你感到沮丧的时候,在你准备好以看电影或读书来转移注意力之前,你需要多少时间才能用言语表达那些感受,并试着去适应?虽然我们和孩子感到难过的事情不同,不表示他们的感觉就不强烈或真实。
婴儿不会伪装,时时刻刻真情流露。
随着时间推移,孩子可以学习观察自已的感受以掌控情绪,但他无法自动学习做到这点。他需要有人在成长的过程中,接纳及包容他的所有感受。
我们都迫切希望孩子幸福快乐,有时我们却会在他们生气或悲伤时推开他们。
为了培养孩子健康的心理,我们需要接纳孩子的感受,孩子也需要学习以大家接受的方法来表达所有的感受﹣对成年人来说也是如此。
2.练习体会他人的感受
平时练习体会别人的感受,等真实的情境出现时,你更容易做到感同身受。
想象一个人或一群人对某事的看法与你不同。例如,他们投票支持的对象与你不同。与其认为他们愚不可及,你应该想想他们的处境、希望和恐惧。站在他们的角度,试着理解他们为什么会做出与你不同的决定。跟他们一起体会他们的感受。
发挥同理心,并不是要你放弃自己的观点,而是真正明白及了解为什么别人有那种感觉,最重要的是,你要跟他们一起去体会那种感受。
02
讲到当孩子快把父母逼疯了时换句话说就是无法阻止孩子尖叫、哭泣、哭闹和索求,或是任何让父母感到抓狂的行为。
孩子的行为让你感到厌烦的时候,你不能把它想成那是孩子的选择,仿佛成人做选择那样。
孩子希望获得你的爱,想与你联结,想跟你做朋友。
有时他迫切渴望你的关注,即使从你那里获得负面的关注,也总比得不到关注好,这句话我深有感触,因为我自己就是这样过来的。
让孩子对家事感兴趣的最好方法(例如把碗盘放进或拿出洗碗机),是让孩子在幼儿时期就玩类似的游戏(别忘了,游戏对小孩来说是工作)。
你配合他玩耍时,他会模仿你,也会配合你。
经过长时间的培养之后,你会教出一个愿意清理碗盘的孩子,而且他之所以愿意清理,是因为他想帮忙,不是因为你贿赂他。
有些人认为花钱请孩子做家事可以培养孩子的金钱观,但我认为培养金钱观之前,需要先教他“人”的价值。
孩子从别人对待他的方式,学会如何待人处事。当别人对他表达感谢与尊重时,他才真正学会如何说“请”和“谢谢”,之后才会效仿。如果你只是灌输孩子应该讲这些礼貌用语,他可能永远无法心领神会。
最后分享合作型管教,它是怎么运作的呢?
(1)借由定义自己来定义问题。比如:“我希望你的房间保持整洁,我希望你整理一下。”
(2)找出孩子行为背后的感受。孩子可能需要帮助。比如,“是朋友把你的房间弄得一团糟,所以你觉得让你清理房间很不公平,对不对?”“你是不是觉得作业太多了,永远做不完?”
(3)确认那些感受。“替别人收拾烂摊子,是感觉很不公平”或“万事都是开头难”。
(4)和孩子一起头脑风暴,思考解决方案。“我还是希望你把房间整理干净,你看怎么做最简单?”
(5)坚持下去,必要的时候重复这几个步骤。
第二步不容易做到,因为要认同一些你并不认同的事情可能很难,但是如果你不确认孩子的感受,孩子会更加坚持自己的立场。由于孩子无法清楚表达所有的感受,你需要以提问的方式来找出他行为背后的感受。
对我最有帮助的是让我明白为人父母真正的任务与打扫清洁无关,而是陪伴孩子,帮他成长,我们要做一个辅导员。
有时候孩子只是想跟你一起玩,他需要的是你,而不是新奇的玩具,接纳孩子的感受,跟他一起感受,让他知道他不孤独。
要练习让孩子主导,养成和孩子在一起的习惯,不是一起做事情,而是陪伴他,让他主导。从旁边去观察与帮助他,而不是直接伸出援手。协助解决问题,而不是替他做事。
育儿的定义:我的照顾、尊重与关注,是对孩子及亲子关系的一种投资。
谢谢你,我爱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