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小学的时候,我们遇到了不懂的问题,往往羞于开口,生怕自己的“无知”会遭到同学的耻笑。即便老师讲的内容没有听懂,我们也佯装了解,配合点头,一副心领神会的样子。
长大后,参加工作,遇到不懂的难题,我们不好意思请教同事,更不敢请示领导。生怕别人觉得自己能力不足。于是我们冥思苦想,闭门造车,费劲九牛二虎之力,才理出一点头绪。
还记得小学三年级的课文《不懂就要问》吗?讲的是孙中山小时候在私塾读书的事。
“孙中山小时候在私塾读书。那时候上课,先生念,学生跟着念,咿咿呀呀,像唱歌一样。学生读熟了,先生就让他们一个一个地背诵。至于书里的意思,先生从来不讲。
一天,孙中山来到学校,照例把书放到先生面前,流利地背出昨天所学的功课。先生听了,连连点头。接着,先生在孙中山的书上又圈了一段。他念一句,叫孙中山念一句。孙中山会读了,就回到座位上练习背诵。孙中山读了几遍,就背下来了。可是,书里说的是什么意思,他一点儿也不懂。孙中山想,这样糊里糊涂地背,有什么用呢?于是,他壮着胆子站起来,问:“先生,您刚才让我背的这段书是什么意思?请您给我讲讲吧!”
这一问,把正在摇头晃脑高声念书的同学们吓呆了,课堂里霎时变得鸦雀无声。先生拿着戒尺,走到孙中山跟前,厉声问道:“你会背了吗?”
“会背了。”孙中山说着,就把那段书一字不漏地背了出来。
先生收起戒尺,摆摆手让孙中山坐下,说:“我原想,书中的道理,你们长大了自然会知道的。现在你们既然想听,我就讲讲吧!”先生讲得很详细,大家听得很认真。
后来,有个同学问孙中山:“你向先生提出问题,不怕挨打吗?”
孙中山笑了笑,说:“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为了弄清楚道理,就是挨打也值得。””(原文)
那个年代,教书先生尤为严厉。戒尺从不离手,体罚学生,是常有的事。一般情况下都是先生发问学生。而学生向先生提问,可是少有的事,弄不好还会挨一戒尺。儿时的孙中山面对自己不懂的功课,哪怕面临挨打的可能,也要弄个明白,值得所有人学习。
虽然《不懂就要问》是一篇小学三年级的课文,告诉小朋友要敢于独立思考,敢于提出问题。但其阐述的观点,足以受用一生。
“不懂就问”这一理念,早在先秦时期,就已经提出并传送。先秦诸子《尚书·仲虺之诰》中说:“好问则裕,自用则小”,这是在告诉人们:遇到疑难就向别人请教,学识就会渊博精深。主观武断,就办不成大事。
俗话说“边学边问,才有学问”,无论在生活还是工作中,遇到不懂的就及时提出。即使作为领导,也要具备“不耻下问”的精神。
不懂就问的同时,也要敢于质疑。但并不是做一个“杠精”。质疑是源于独立与理性的思考下,所产生的不同看法。质疑,是一个人的独立思考与判断能力的体现,也要分清形势和场合,不能盲目去质疑及挑战。
重温这篇小学课文,体会了更深刻的领悟。“不能则学,不知则问,耻于问人,决无长进”。不懂就问,能让我们获取更多知识,也能让我们少走弯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