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晚德国著名指挥家彼得•鲁齐卡执棒上海交响乐团演绎马勒《升F大调第十交响曲》。马勒是我最喜欢的作曲家。指挥家彼得•鲁齐卡先生又是一位多才多艺的指挥家。他早年学习法律和音乐学。钢琴,双簧管和作曲都有涉猎。并写下过多部管弦乐和室内乐作品。作为指挥,更是蜚声乐坛。所以对今晚的音乐会充满了期待。
马勒《升F大调第十交响曲》是一部未完成作品,创作于他去世前一年的夏天。作曲家经历了丧女之痛,妻子阿尔玛的不忠,生活不幸带来的内心挣扎和孤独。以及加上长久以来对“第九交响曲魔咒”的担忧,都让马勒最后的创作充满了不确定的苦闷。
当时他留下的交响曲手稿只是一些片段,但分门别类收藏在五个不同的文件里,五乐章中第一乐章包括配器几乎已全部完成,因此也是音乐会上最常演奏的一个乐章。其他四乐章仍处于起草阶段,马勒过世后并未公开手稿,直到十几年后,他的遗孀阿尔玛才公开乐谱,并曾有多位作曲家试图将其补完。但大多不令人满意。直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BBC公司开始作曲家诞辰一百周年的活动。邀请了英国音乐学家德里克·库克为节目撰稿。库克阅读第十交响曲手稿后深受感动。他认为全曲经过适当的整理后完全可以上演,之后库克修订补完了全曲,成为现在“第十交响曲”的样貌。
全曲共五个乐章。柔板,谐谑曲-尾声,涤罪-适中的快板,与魔共舞以及终曲。
第一乐章是一段感情充沛的柔板,开头宣叙调风格的中提琴引出乐章主题。典型的马勒式旋律,细腻柔美但又带着沉郁的气质。慢慢地期间出现了尖锐的声音,但是若隐若现又淹没在旋律中。仿佛作者生活中的痛苦不时地在折磨他,但这些并没有影响他的音乐。
第二个谐谑曲乐章。旋律线条极简单,配器丰富,特别是铜管乐器和木管乐器,不时地与弦乐声部对话,声音灵动,节奏轻快。
第三乐章涤罪:适中的快板。是整首曲目的精神内核。里面充满了与上帝的对话,还有瓦格纳《帕西法尔》和《女武神》的旋律片段,仿佛暗示着妻子阿尔玛。开头旋律的轻快短小,无穷动的伴奏,不断将力量凝聚,暗流涌动中,作者心中的爱恨情仇仿佛要通过无法停止的音乐来拯救。乐章最后的竖琴和低音提琴突然让整个过程戛然而止。不知是否为作曲家真正的意图。
第四乐章与魔共舞,听起来极其混乱,类似圆舞曲的节奏但不规律,整齐。偶尔会听到之前作品的短小片段,仿佛是一种痛苦的呢喃,毫无章法出现的打击乐,像魔鬼的声音,不时的打断作曲家的思绪。
最后的终曲,则是一首沉重的挽歌。灰暗的色调,大锤直击人心的声响。让人们听到了生命尽头万念俱灰的绝望。长笛极度孤寂,忧伤的旋律,绝望而宁静。弦乐声部则温暖地展开。应该是作曲家心中天堂的样貌。死亡也许不是终结,而是另一段旅程的开始。马勒在现实生活中无法获得的圆满,终于在他的音乐中完成。
全曲完结。看到彼得•鲁齐卡先生悄悄拭泪,真的非常感动。伟大的作品,不仅仅是作者自己灵魂的声音,更是那些相同灵魂的同频共振。可惜掌声响起有点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