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参加新精英生涯基础班的学习开始,到现在过去一年多了。当时也一起报了企业版权课。那个时候初衷就是能拿到新精英授权的课件,就可以堂而皇之直接到企业或者学校去讲课了。那个时候想着凭着自己在原单位开过几次讲座的经历,凭着自己也做了那么二十来个案例的经验,应该是拿来就能用,拿来就可以去拓客。我并没有想到,成为企业,内训师或者培训师是一个专门的课程,是一个历程(远大于三天)。
然而在3月22~24号这三天里,我在一个浸入式、体验式的全过程中发现,不断有新的认知,新的感受跳出来,让我应接不暇。还有一个应接不暇是:为了让我们能够感同身受地体会和理解在企业现场培训场景,为了把整个讲解过程掰开了揉碎了让我们理解,新精英的老师们要求我们要学会入戏。来,Action:
这三天里我不断地变换着自己的视角:学员、培训师、观察者、员工、企业管理者,有的时候,听台上的老师讲着讲着,自己不小心听得入了神,等到老师戛然而止的时候,问到我们看到了什么,我突然惊觉,赶忙回想我当时是哪一个频道呢?
第一天的指导老师是吴跃龙老师,这是一个身材伟岸,却笑容温柔,声音有磁性的男人,他开场就“甩钩”:如何把生涯知识运用到企业培训或沙龙分享中?这是否是大家共同的目标?吴跃龙老师开讲第1句话告诉我们,复制一门课程,并不是简单的模仿背诵。而是要了解课程的关键点,以及脉络。直接点了我想照猫画虎的穴道。(我是声控,早在千聊,听了吴老师的课,就成了龙粉,下课赶紧求签名)。正是听了吴老师的课,我才了解成为一名培训师不是讲个话而已,而是有方(套)法(路)的。
第二天、第三天主讲是很有江湖豪侠范儿的廖舒淇老师,听她的课,一个字——爽!而且干货很多,从她的讲解中,我仿佛看到一个培训师的成长路径一直向前清晰的延伸。印象最深的一点是她告诉我们对于听众的反馈应该是不点评多赞美;还有一个精彩案例就是面对现场“挑战者”,如何化解。
算了,不剧透了,请后续报名的小伙伴们亲自到场体验吧。就说说在这三天我还收获了啥:
1.一个班就是一个平台,在这个小集体里学习的大家可以互相链接,互相提供资源。在班级分享中,很多小伙伴都能熟练运用思维导图、好些个小伙伴都有自己的公众号,好几个小伙伴已经是进入企业分享或者开始收费咨询的“熟手”,我看到了自己在"成为"路上和他们的差距,所以在现场我珍惜每一次迷你分享的机会,因为可以获得小伙伴们细致点评,从发声,表情,用词到引导方式、陈述结构、呈现框架,明镜般的映射让我看到自己最真实的状态。
2. 感同身受的培训方式,让我从外行看热闹渐渐可以看门道,不亦说乎啊!!通过身份代入,亲身体验每一个培训专题,然后切换出来,一起把这个经历分解一遍,然后就有一种"原来是这样啊"的感喟出来,这个过程中,老师常常会笑着提醒,注意不要出戏啊!……
3.讲课的两位老师自己就是转型到企业内训师(培训师),各有风格,我们听、我们看到的就是两个真实的转型、进阶成功的案例,从他们身上,我感受到强烈的目标感、努力到无能为力的行动力、接纳自己当下的局限的觉察力。“所谓专家,就是踩过最多坑的人。”
老师们会讲解很多的小技巧,分享自己的学习私藏,真是满满的干货往我们面前送!即便如此,他们也一再提醒我们,要不断进行这个过程:练习、总结、升华,一步不能少。老师们所呈现的状态让我对企业培训师这份职业(工作)有了更多的了解,这也是一堂职业内容展示课程哩,帮我回溯和验证自己的初心。
4. 企业版权课大大推进了我对职业生涯基础课上各种模型的理解。学完基础班,上了实战班,做了案例,以为自己已经搞明白,但是在版权课上,我们边听边自己讲边听别人讲,感受如同年轮一般循环延伸。比如CD模型、能力三核、三叶草模型,能力四象限,企业需求矩阵等等这些模块,我们可以像玩乐高积木一样根据我们的分享内容/达成目标去拼装搭建出来;还有铆合这些又会用到引导技术(我第一次在这里听到引导技术这个词)
5.不仅仅是给,而是手把手教,又通过现场不断地演练和分享产生出自己的版本。老师们讲,所有的版权课示例都是在实战中经过千锤百炼打磨出来的。
分享一些老师们的金句吧:
1.没有不适用的模型,只有不适用的讲法
2.成熟的讲师更关注学员当下的收获,当下的体验
3.方法论的东西往往需要通过"血淋淋"的教训才能学会
4.不要自己给答案,以免被当靶子打
5.幸福就是做你最擅长的事
6.处理好职场关系恰好是通用能力的体现
7.我是站着的学生,你们是坐着的老师
8.大部分人期待用天赋这个词语去替代千锤百炼的辛苦
9.学员和老师应该是一个双面胶的关系,无时不刻在互相学习和提升
10.人生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数
11.输出倒逼输入
12.觉察才是改变的开始
13.有能力才能捍卫你想要的
14.越枯燥的知识,讲授时越需要形式大于内容
15.人和人之间的差别,除了努力之外,还在于对当下做的事情,有没有深度思考,千万不要成为又笨又努力的人
16.你一定要按照自己想的那样去生活;否则,迟早有一天,你会按照自己活的那样去想。(送给我和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