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学习》读书笔记,阅读打卡day 108
预见性认知改变人生:很多人在同样的事情上做出的选择却大不相同,这种情况称为“性格决定命运”,成甲老师提到的概念是“预见性认知”决定一个人的优势,我们的决策是基于我们获得的信息质量。
文中例子1:
1942年,牙买加中部的一个小镇上有一对教师夫妇,他们的女儿乔伊丝刚刚参加完初中升高中的考试。考试结果出来了,乔伊丝通过了考试,但却没有奖学金。那天夜里,乔伊丝无意中听到父母在过道里悄悄地说:“我们的钱确实不够。”事实上,父母把自己所有的积蓄拿出来,也只够女儿第一年的学费和校服费用,第二年的钱是没有着落的。乔伊丝的父亲饱读诗书,而且很有修养,也很希望自己的女儿有出息。经过一晚上的思考,第二天乔伊丝来问父亲,父亲只得说“我们已经没有钱了”,扭头回到了他的书房。对于大多数牙买加普通家庭的孩子而言,这是不得不面对的结局。不过,乔伊丝的母亲却不甘心。她走出门,来到邻村,不知道用什么方法从中国人的商店里借到了学费。从乔伊丝进入高中,到最终离开牙买加去英国读大学,整个过程中乔伊丝的母亲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从此,这个牙买加普通家庭的命运发生了改变。乔伊丝嫁给了一个英国数学家,之后两人又移居加拿大住进了漂亮的别墅。而他们的一个儿子,就是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提出“1万小时天才定律”的作者,他的著作包括《引爆点》《异类》《眨眼之间》等等。格拉德威尔在2005年被《时代周刊》评为全球最有影响力的100位人物之一。
这个牙买加的故事来自《异类》,作者格拉德威尔讲述了自己母亲和外婆的故事。这样的故事,我们中国人也很熟悉,很多人甚至可能就有过类似的亲身经历:一个决定,改变一个家族的命运。
这个故事的结局很美好,但是我要回到当时的情境中问一个问题:为什么面对同样一个艰难的处境,饱读诗书的父亲给出的回答是“我们的钱不够”,而母亲的选择是“不惜代价实现它”?
应激性反应和单因果思考这两种方式阻碍着我们获得预见性认知。
文中例子2:
愚人节的下午,杰克没有通知女友黛西便悄悄潜入她的屋子里,准备在黛西回家时给她一个惊喜。他让朋友架好摄像机对准门口,以记录下女友开门后看到他扮的鬼怪时惊慌失措的反应。时针到了下午5点,门外脚步声越来越近。钥匙转动的声音响起,黛西一手拎着挎包,一手推门。当她把视线从钥匙上移开抬头看屋子里时,一个可怕的血淋淋的怪物就在门口。黛西尖叫一声,扔下包就倒退着跑出去,杰克哈哈大笑地追出去。这时候摄像机的镜头里出现一辆大货车,直接撞到了正在恐惧中慌不择路的黛西,碾了过去。
案例1给我的启发:这个现象放在现在我所了解的大概就是“穷人思维”了,在关于金钱上我们在考虑得失的时候就会陷入思维陷阱,这也就是为什么穷人永远都只能看到眼前,看不到暂时的失换来以后更多的得。
比如我以前买付费课程第一时间考虑的是这个费用贵不贵,然后再去考虑这个课程能给我带来什么收货,而答案往往都至于课程太贵我没有钱上。现在依然没有存款,有时候也还是会掉入这样的思维中,自己知道这样的想法太根深蒂固了,导致遇到需要花钱的事情第一时间开始看价格,但我能够尝试去分析课程带给我的利大于我现在付出的钱那我就会去付费,而不是一直陷在考虑钱的问题上。
预见性认知改变人生:很多人在同样的事情上做出的选择却大不相同,这种情况称为“性格决定命运”,成甲老师提到的概念是“预见性认知”决定一个人的优势,我们的决策是基于我们获得的信息质量。
案例2给我的启发:一直以来看到类似这样的故事想的都是这个男生简直太过分了,这样的人真的是愚蠢又幼稚,还害死一条人命,但看了成甲老师讲的内容我试着理性去分析事情背后的本质,发现真的是像成甲老师讲的这代表了一个人面对事情时候的应激反应。
在这个悲剧里,让黛西慌不择路跑到马路上的是她的应激反应。我们的祖先遗传给我们的这种应对突发情况立刻做出直接反应的能力,让我们避开了足够多的危险活到了今天。不过,在我们面对更加复杂的情况、本需要三思而后行的时候,这种应激的反应方式却让我们不由自主地做出简单反应,丧失了全面思考的能力。
乔伊丝的爸爸在面对巨大财务压力和完全不确定的未来时,他的大脑一定会应激性地发出这样的声音:没有钱很危险,要安全,安全,安全!
哈佛大学森德希尔·穆莱纳桑的热门研究“穷人思维”中指出的:穷人的思维带宽被眼前的危机占满了,他们没有多余的空间来考虑长远。其实,我们大多数人也都有这种窄带宽的穷人思维、单因果的思考方式,只不过在物质资源更紧缺时,我们会不由自主地进一步强化这种现象。
今天的内容启发很大,应激反应到单因果思考方式,再次认识到了思维模式的重要性,想到晚情姐那句话“有钱约等于成功,却不等于优秀”,现在对于这句话进一步的理解就是:有钱的人不代表优秀,而优秀的人一定都是具备富人思维的,这里的富人思维不是单指关于赚钱的思维,而是拥有深度思考的能力,能不被眼前束缚看的更远,更能取舍得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