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车子开这么快,我觉得不太舒服。”
“你担心会出事吗?”
“是啊,我确实有点担心。再说,在这种速度下我也没办法欣赏风景,麻烦开慢一点!”
“没问题,我很开心我们可以出游,直到现在,工作还是让我心情绷得有点紧。如果我们在前面的餐厅那里停车,到平台上喝个咖啡,你想怎么样?”
“哦,好呀!”
如果我们与别人的谈话也能这样,岂不非常美妙?而如果这样的对话不是在某些关键时刻才偶然出现,而是因为我们拥有小小的工具,让我们能自觉地这么表情达意,产生诚挚的情感交流,情况又如何呢?
马歇尔‧卢森堡博士研究出一套由四个循序渐进的步骤所构成的技巧,善用这种技巧,我们就能如实说出自己的感受如何,以及我们需要什么,让自己觉得比较舒坦。这四个步骤组成一道桥梁,让我们从一直以来“平常”的沟通方式抵达长颈鹿乐园。在此,我先简单扼要地介绍它的模式,稍后再详细说明每一个步骤。
第一个步骤:观察——不加以评价
在第一个步骤里,我展开这场对话,明确的动机是什么?此刻重要的是,我说出的话里不带有任何评价。引发我这种反应明确的起因是什么?我见到或听到了什么?
如果我说:“你到的时候电影已经播放二十分钟了!”我陈述的就是我的观察。而如果我说的是:“你又迟到了!”就夹杂了我个人的看法。
第二个步骤:感受——不加以诠释
在第二个步骤我说出自己的感受。比如我恐惧、开心、震惊、沮丧、感动或伤心等等。反之,如果我说:“我觉得我被主管冷落了!”那么我就是针对主管的某种行为发表自己的诠释。
第三个步骤:需求——而不是策略
在第三个步骤里,我说出隐藏在这种感受背后,导致我这种反应的是何种需求。例如对归属感、自由、安全感、独立自主、意义等的需求。
当我说:“我需要休息。”我就表达了某种需求。反之,如果我说:“明天我想出去走走。”我说的就是某种策略、某种能让我休息的需求获得满足的具体办法。
第四个步骤:请求——而非要求
在第四个步骤里我提出一个请求,非常具体地说出现在我想要什么。
“可以请你马上把洗碗机里的餐具拿出来吗?”
什么是请求,什么是要求,差别在于对方能不能说“不”,而不必担心我们与他的情谊会受到负面影响,或者他会受到惩罚。
“话语,是窗口,也是高墙。”
非暴力沟通?乍听之下就像是要人收起利牙、委曲求全,展现软弱无力的一面。但马歇尔.卢森堡已经在全世界推广这套办法多年,而他的办法甚至在巴勒斯坦与以色列严重的政治冲突中成功发挥了调解的效力。
在以体贴他人的态度,并运用非暴力沟通法进行的谈话中,你会觉得自己得到了别人全心全意的了解。这种连结、交流的力量与温暖,正是滋养这个可具体落实的解答,使它欣欣向荣的沃土。对了,顺带一提:在这种开放、坦诚的交流下,就连冲突、杀伤力也显得小多了。
更多家庭教育的内容请关注 微信公众号 华夏上善若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