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本文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上午接到教导处的代课单,是体育洪老师病假了。于是,忙着手头林林总总的时候,我盘算着:怎么去代好这一节课?体育课肯定不是我擅长,让孩子自己活动也不应该。突然我就想到了最近校园常规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有些孩子乱扔垃圾。那么,何不上成一节德育活动课呢?
三(3)班的孩子看到我进教室的时候,是颇有些意外的:“老师您找谁?”当我表明我代课的身份后,他们立刻坐得端端正正。我在黑板上写了五个字:走、看、记、做、说。然后,一边讲,一边在字的上面做记号。
“小朋友们,我们今天的课分为三个阶段,现在是第一阶段。等会儿,我们排着队伍在校园里走一走,然后认真地看一看,校园里有哪些地方是美的,哪些地方不太美,然后记下来,也可以做一做,但先不说。”我在那五个字的上面依次打了四个勾,一个叉。小朋友听得很认真,连连点头。
正是春光烂漫的时节,校园很美。我带着孩子们从校门口的大道走向大操场,再从大操场走向行政楼底楼大厅,又走向三幢教学楼间的空地。期间,一个男孩在低年级教学楼前空地上发现了被遗弃的一架纸飞机,粉红色的。男孩弯腰捡起,将纸飞机扔了出去,发现根本就飞不远,就将纸飞机抓在手里迅速团紧,往地上一甩,然后继续跟着队伍走。我转过去,意味深长地看他一眼,他突然明白过来,捡起了纸团,立在那里,左右环顾,我用手指了指垃圾桶,他心领神会,扔下纸团一身轻松地走进队伍,我朝他竖起了大拇指,男孩居然扭捏地不好意思看我。
我们还在中年级教学楼的乒乓台边看到了一些纸屑,孩子们跟着我走向那里的时候,学着我的样子捡起纸屑,然后跑向垃圾桶,扔掉纸屑后又走到水池边洗手。我们也在高年级教学楼的空地上拾到了长长的修正带,从这棵树缠到那棵树。小朋友小心地解下已经坏掉的修正带,去放进垃圾桶……
这样走看、看着、做着的时候,时间很快过去了。我看了一下手表,离下课还有15分钟。我示意孩子们整队回教室,并告诉他们:“第二阶段的活动即将结束,接下去回到教室,我们的第三阶段会更加精彩。”孩子们开心地一下子就把队伍排好了。
回到教室,我表扬了他们在“校园之旅”时表现出的遵规守纪,请他们推选两名写字写得最快的同学担任记录员,分别记载同学们交流到的“美”与“不美”。“从校门口往里走的时候,一下子就看到很多树木,绿绿的,很美”“学校里有很多堆在一起的石头,觉得很美”“地上堆在一起的山茶花,有的不像是自己掉下来的,好像是哪个小朋友摘的,这种行为不美”“那些纸屑被抛在地上,不美”“可是很多小朋友把纸屑捡掉了,我觉得这也是美”……小朋友们急急地举手发言,分享他们在校园中看到的、记下的、以及去实践的。我一边倾听,一边发表一些点评,让他们得到被接受的正向信息:“是啊,我们学校的自然环境的确非常优美”“我们希望是小朋友把掉下来的山茶花收到了一起,而不是从树上特意采下来,那再美的自然也会坚持不下去的”“乱扔纸屑是不文明的行为,看到地上有纸屑能捡起来并扔进垃圾箱是文明的体现”……
其实,在第二阶段的活动过程中,我几乎没有发出指令,但孩子们从老师的行为中得出了自己应该的行为方式,这样的关联与经验有关、也与教育者的表现有关。那么,如果我们能更多地引导孩子的习惯养成,校园的纸屑是不是会越来越少呢?
当然,这只是我在一节德育活动课上的所思所行所感,即便孩子们在这一刻养成了某些习惯,也不一定就会成为今后的处理方式,它还需要被不断地强化、强化,直至转化为内在涵养。